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3)

第七章 北京的庙会(13)

2025-03-31 02:09:14

清朝年间,每逢旧历正月初一与十五,关帝庙开放。

民国时,部分贵族弟子以进香为名纷纷携带妓女前往,为维持治安,庙期就只剩下正月初一了。

庙会期间,关帝庙外是临时形成的集市。

商贩们多数出售香烛、金银纸宝、红纸鱼等,只有少数商贩出售杂货。

而且,摊贩们为了赶第二天的财神庙庙会都会早早收摊。

十二、白云观庙会白云观位于宣武区白云路,是北京城最大的道教庙宇,素有天下第一观之称。

白云观的前身是唐代开元年间,大约为公元722年所建的天长观。

金(金国)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契丹族(北方少数民族)南侵。

在战乱中,天长观被大火焚毁。

7年后,重新修建,历时7年竣工,建成后的天长观规模更加宏大,并制定了道教丛林传戒制度,随后改称十方大天长观,公元1203年改称太极宫。

元太祖成吉思汗在西征过程中,曾经召见终南山全真派的道士丘处机(长春真人)询问有关治国安邦之道,丘处机回答道:欲一天下者,必先在乎不嗜杀人。

成吉思汗非常赏识他,并将其封为国师,入居太极宫,统领北方的道教。

但是因为战火不断,太极宫后来还是遭到毁坏,丘处机与弟子们四处筹募银两,经过三年的整修,殿宇焕然一新。

公元1227年,元太祖降旨将太极宫改名为长春宫(意思为长春真人的殿宇)。

丘处机去世后,弟子尹志平为供奉恩师的遗骨,在附近建造道观,取名白云。

元朝末年,长春宫在战火中彻底毁坏,以至明初想要在原址修建都因基址不明而作罢,最终选择修缮近在咫尺的白云观。

公元1443年,皇上正式赐名白云观。

白云观共有前殿、后殿、廊庑、厨库等几部分,经过数次修缮和扩建后又增加了三清殿、玉皇阁、钟鼓楼、长生堂和施斋堂。

从此,白云观便彻底代替了长春宫的地位。

清初,白云观的主持为龙门的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康熙非常器重他,因此对白云观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

扩建后的白云观分为东、西、中三部分:东路为火神殿、真武殿、南极殿、斋堂;西路为元君殿(娘娘殿)、吕祖殿、八仙殿、元辰殿(星神殿)和祠堂;中间是牌坊、山门、窝风桥、老律堂、邱祖殿、玉皇殿、灵官殿、方丈院、藏经楼、望月楼、四御殿和一座两层的楼阁。

据白云观方丈安世霖在《白云观志稿》中写道:王常月方丈以观宇颓败,请帑重建,就明内官刘顺所建三清大殿重葺为二层阁楼,上层奉三清,下层奉玉皇,阁左右增二楼,东曰藏经楼,西曰朝天楼,接以东西客堂并东厨西库。

原为玉皇阁者,改奉斗姥,易名斗姥阁。

三清之前处顺堂,兹加修缮,额曰贞寂堂。

再前七贞翕光之堂,以奉七真,盖移李得晟所赠塑仙像六躯于此,中座邱祖之像所固有者也。

再前为玉历长春之殿,无建配殿。

西曰儒仙,以奉讷庵张本;东曰丰真,以奉张三丰。

更前置四帅殿,今之灵官殿也。

其前为石梁,即甘河桥,溯重阳甘河迂仙,全真所以开道也……观门之内,树双杆以张旗。

根据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修建后的白云观规模之宏大,加上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在庙后建成的云集园(友鹤亭、妙香亭、云华仙馆和退居楼),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白云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