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3)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3)

2025-03-31 02:09:14

六必居酱园位于前门粮食店街路西,始建于明朝的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后期重新翻建,但依然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

相传:最早的六必居是个小酒馆,由于酿酒时需要做到:黍稻必齐,曲薛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

即在生产上需要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等六个必须,因此被命名为六必居。

但也有记载说:六心居最早出现在明代,当时是一家油盐店,是由山西临汾赵姓三兄弟合开的。

他们专门经营米、面、油、盐、酱、醋。

由于这是六种生活必需品,因此取名叫六必居。

六必居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古匾,上面写着六必居三个大字。

关于这块匾,还流传着一则故事:当年,奸相严嵩经常到六必居饮酒,店主知道他是当朝的权贵,又写得一手好字,想请他给自己的小店写块匾以壮门面。

但店主不敢直接求严嵩,便花重金求严嵩的夫人帮忙。

夫人知道骄横的丈夫不会为无名的小酒店题匾,于是想开了办法。

这时,有位聪明的丫鬟想出了一条妙计。

这一天,严嵩下朝回到家中,看见夫人正在写六必居三个字,写得非常幼稚可笑,提笔便写下了六必居三个字,好让夫人临摹。

接着,这三个字就到了六必居的主人手里,店主马上请人镌刻成匾,悬挂在门前,经过大肆炫耀之后,店内的生意越发兴隆了。

六必居最有名的就是酱菜,据说共有稀黄酱、白糖蒜、甜酱瓜、铺淋酱油、甜酱甘螺、甜酱姜芽、甜酱八宝菜、甜酱萝卜、甜酱黄瓜、甜酱包瓜、甜酱黑菜和甜酱什香菜等12种传统产品,所有产品均色泽鲜亮、酱味浓郁、咸甜适度、脆嫩清香。

为什么六必居的酱菜数百年来风味不减、盛名不衰呢?据曾经在六必居工作过的老工人介绍,这主要是因为六必居在菜品制作上做到了选料精良、规格讲究、精工细作,并且具有独特的酱制方法。

比如:在出售制好的酱菜时都要先存放在酱缸内,现卖现出缸,从出缸到顾客购买最多不能超过3个小时。

所以,六必居的酱菜味道浓厚,从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的香味,能够吸引众多顾客驻足、购买。

解放后,为了面向劳动人民,六必居的酱菜日益大众化,特别是在公私合营后,六必居增添了机器设备、翻修了厂房、扩大了酱菜的生产,也降低了酱菜的价格,以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四、前门老铺全聚德全聚德创始于清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创始人杨寿山是河北冀县杨家寨人。

清咸丰初年,杨寿山来到北京,开始经营鸡鸭。

由于他头脑灵活,又肯吃苦,生意做得很好,并逐渐积攒了一定积蓄。

于是,他盘下了前门大街专门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德聚全,在找风水先生测算之后改名为全聚德。

当时,坐落在米市胡同的便宜坊买卖非常兴隆,他们加工的焖炉烤鸭供不应求。

于是,杨寿山便想采用烤的方式来加工鸭子。

在和伙计们的共同研究下,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全新的加工方法,独创了全聚德挂炉烤鸭。

而且,这种烤鸭的色香味与焖炉烤鸭不相上下。

当时,全聚德的经营比较单一,从没做过主食。

如果客人想要吃主食,都是店内的小伙计到隔壁的饭铺代买烙饼。

如果想吃炒菜,便从天福堂、正阳楼、鸿庆楼等几处饭店叫。

后来,他们从天津请来了名厨吴兴裕到店内掌勺,这才开始烧制菜肴。

由于吴兴裕的烹调技艺高超,能够做出清蒸炉鸭、三不粘、大酥丸子等拿手好菜,而且所炒菜品均色香味俱佳,因此极大地带动了全聚德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