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主要经营烤鸭,这也是店铺的招牌,因此烤鸭的选材、填喂、宰杀、烧烤都做得非常精细。
所选鸭子必须是不足百天,而且重量在25公斤以上的。
宰杀褪毛后,只能在鸭子的右膀下挖个很小的洞,伸进两根手指取出鸭内脏。
把鸭子清洗干净后,要用嘴把鸭皮吹鼓,然后通过鸭膀下的小洞灌入清水和各种佐料,并用丝线将这个小洞口缝上。
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才将鸭子送入炉烤烤制。
在燃料方面,全聚德只选用15公斤多重的枣木、梨木等果木,因为这种果木在燃烧时不但无烟,而且香味也特别浓烈,很容易渗透到鸭子中。
在这样的外烤内煮下,鸭子的外皮呈油黄色,而鸭肉鲜嫩、肥而不腻,吃入口中会有丝丝的香甜味。
由于厨工的手艺精湛、操作认真、对待顾客热情,经过几十年的经营后,全聚德逐渐发展成北京最有名的大饭店之一。
杨寿山过世后,杨庆长等三兄弟子承父业,继续经营全聚德,并在天津开设了全聚德的分号,使得全聚德烤鸭誉满京津。
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战争逐渐波及到各行各业,全聚德的生意也开始中落。
新中国成立后,全聚德进入恢复发展阶段,并相继开设了北京的西单分店(后为鸿宾楼)、北京的王府井分店、和平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等,此外还扩建了前门外的总店,并在老店的前街建起了新店堂。
由此,全聚德成为中国最著名的餐饮服务商号之一。
现在,全聚德的烤鸭早已名扬海内外,有数百位各国的元首、政要都曾前来品尝,并纷纷称赞道: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
这使得全聚德烤鸭在传播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促进中外友谊、交流与合作的同时,和中国的长城一样成为中华民族的又一象征。
五、名扬京城的正阳楼正阳楼饭庄坐落于北京市前门外肉市路东,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之一。
正阳楼饭庄的创始人孙振清原本是山东掖县的农民,由于家乡遭遇旱灾,生活出现问题,于道光初年来京谋生。
当时,他白天打工,晚上住在一间破庙里。
过了一段时间,在好心同乡的帮助下,他在肉市摆了个小酒摊。
由于为人实在、待客热情和气,又从不在酒中兑水,所以很多人都来光顾。
生意好起来后,孙振清便把长子孙学仁从老家找来帮忙。
经过几年的经营,他们有了部分积蓄。
当时正赶上肉市南头路东的酒馆倒闭,他们便把小酒馆盘了过来,并于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开业。
当时,酒馆是带后院的两层楼,共有两间门脸、十五间雅座和部分散座。
为了使生意兴旺、长盛不衰,也为了借正阳门的名声,孙振清给酒馆起名叫正阳楼。
正阳楼除了经营上等的白酒和黄酒外,还出售自制的下酒菜,比如煮花生、小酥鱼、辣白菜、豆腐干、排叉、玫瑰枣等。
由于酒香菜多且味美,正阳楼的生意越做越兴旺,鼎盛时仅雇工就达到40多人。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他们在前门外煤市街又开了一间饽饽(糕点)店,并取名正名斋,由孙振清的小儿子孙学仕管理。
光绪初年,孙振清去世,长子孙学仁接管正阳楼。
他当即从济南请来几名善做山东菜的厨师,从此开始经营炒菜,正阳楼也从酒馆转变成饭馆。
后来,兄弟间发生矛盾。
经调解,孙学仁开始管理正名斋,而孙学仕接手正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