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幽州还是北方重要的佛教胜地之一。
当时,幽州城内有多座佛寺,城内的东南角有智泉寺。
相传:智泉寺是东魏幽州刺史创建的,俗称尉使君寺,后来改名为智泉寺,幽州地方官员还曾在此建造五级木质佛塔,并且在其下安放了舍利子。
唐武则天执政时期,智泉寺被改称为大云寺,唐玄宗时又改称龙兴寺。
后来,寺院被雷电引发的大火焚毁。
唐宣宗时期,幽州的百姓和官员在智泉寺的遗址上又重新建造了胜果寺。
幽州城内的西侧建有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它是唐太宗为祭祀征战辽东阵亡的将士而建的,是当时唐代幽州第一大寺,占地广规模大,寺院内建造有亭、台、楼、阁,还有一座藏有舍利子的多宝佛塔。
公元882年,悯忠寺遭火灾,寺院内的建筑大多被烧毁。
公元892年,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建,在这里建了规模更大的观音阁。
五、辽朝的陪都——南京城公元936年,也就是唐朝末期,石敬瑭因与唐末帝李从珂争夺权力而投靠契丹,依靠契丹人的支持建立后唐。
为了向契丹王献媚,他不但称契丹国主为父皇帝,还把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割让给契丹。
此后,幽云十六州一直为契丹所掌握。
由于幽州(今北京)的地形十分重要,拥有古长城和山海关、松亭关、古北口、居庸关、紫金关等五关天险,历来都是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军事重镇。
后周和北宋时期,统治者都曾多次出兵,想收复幽云等地。
公元959年,周世宗开始北伐,顺利地克复了三关之地,但是还没有收复幽云等地就病死了。
北宋统一南方之后,经过长期的准备,在公元979年出兵,准备收复幽州。
大军很快就北进至燕京城下,开始轮番攻城,辽国大将耶律隆运(韩德让,被赐名耶律隆运)全力进行防守,宋军久攻不下,只好围城。
后来由于宋军孤军深入,后援补给跟不上。
而此时恰好辽国大将耶律斜轸率大军南下救援,两军交战于今天北京西郊的高梁河,结果宋军大败而归。
此后,宋朝又进行了一次北伐,但同样没能收复幽州。
自从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契丹人很快便把幽州升为五京之一的南京,又称燕京。
南京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交融的地区,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都在这里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以此加速本民族的社会发展。
因此,当契丹人在东北地区的社会形态还处于以渔猎和畜牧为主的奴隶社会时,幽云十六州已进入了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
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契丹统治者推行了胡、汉分治的政策,所以在中央分设北、南两枢密院。
北院主要是统治契丹和北方游牧民族,南院主要是统治幽云十六州的汉人。
这一地区的官僚统治机构仍然沿袭唐朝以来的制度,且绝大部分官员由汉人担任,南京在这一时期成为这些地区的核心城市。
南京地区不仅在幽云十六州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辽王朝的财政收入上也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
因为居住在南京的官吏大多是财赋官,辽王朝每年税入的一半都是来自这里,这也说明当时南京的经济是比较发达的。
南京城在辽代的五京中是最大和最繁荣、富有的一个城市,它的格局基本沿袭了唐代城镇的旧规模,整个城周长20多里,城墙高约3丈、宽15丈,城墙上配置有900多座坚固的敌楼和战橹,城下设置有三重地沟。
整个城一共设有8个大门,东面为安东门、迎春门,南面为开阳门、丹凤门,西面有显西门、清晋门,北面有通天门和拱辰门。
南京城的大内设置在城的西南角,周长5里,正东为宣和门,正南为启夏门,在大内有元和殿、仁政殿、洪政殿等建筑,整个建筑群非常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