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6)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6)

2025-03-31 02:09:14

全素斋的创始人叫刘海泉,晚清时在清宫的膳食房做事,由于聪明伶俐、勤奋刻苦,逐渐掌握了宫廷素菜的烹饪技法。

素菜原本是南方菜肴,所用原料也多产自南方,比如冬笋、腐竹、玉兰片等,由于调料以糖为主,所以菜品皆是甜口。

慈禧太后是北方人,不喜欢全是甜口的素食,所以刘海泉便尝试南菜北做,在原有调料不变的基础上加入酱油等调料,使菜品的颜色深、味道浓、甜咸搭配合理,既提高了口感,又增加了素菜的品种。

有一次,刘海泉在制作菜品时突发奇想:把山药、枣泥、果肉、白糖、蜂蜜、桂花等原料用油皮卷好,然后进行蒸炸、蜜渍。

上盘后,撒上白糖,用金糕条、青红丝装饰,色泽鲜艳,使人看后就有很强的食欲,并为这盘菜起名叫异味卷果。

慈禧询问时,太监上报为御味卷果,她当即品尝了这道菜,并连连称好。

从此,这道菜就叫作御味卷果,成为御膳房的常备菜。

1902年,刘海泉离开皇宫,开始以走街串巷地卖素菜维持生计。

两年后,他在东安市场租了块地方,每天将做好的素菜挑到摊位上出售。

由于素菜口味独特,吸引了众多顾客。

随着生意的红火,顾客便称他为全素刘。

数年之后,声名远播的刘海泉有了自己的店铺,并请人写了全素刘的横匾悬挂在店铺的门楣上,而且两侧还写有四远驰名和只此一家八个字。

全素刘的生意越做越大,所做的素菜在保持清朝宫廷菜特色的同时又增加了众多的品种,不但能制作整桌的素菜(共十六盘,当时叫四四到底,就是四个压桌菜,多以干果甜食为主),还能做栗子鸡、烧肝尖、香菇面筋、素烧羊肉、素肠、辣鸡丁、松仁小肚等。

在全素刘吃饭,看着是满桌的鸡、鸭、鱼、肉,可品尝时却会大吃一惊,继而又会拍手称绝,因为眼中的这些荤菜其实都是素食,这就是全素刘的功夫。

全素刘的素菜味道非常好,这主要来自于选料、配方和制作,这些都是严格按照御膳房的程式来做的。

在主料的供应上,全素刘有固定的作坊;在用料上,选择肉厚、色好的香菇做香菇面筋,而小的和碎的只用来做馅或者用于配菜,将藕、笋、香菜、胡萝卜等选好的鲜菜存放在窖内,现用现取,以保持其鲜嫩。

烹调素菜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因为素菜多起荤菜的名,通常与火腿、肠、鸡、鸭、鱼等有关,所以必须做出荤菜的形状。

全素刘的素菜不但形状好,而且味道好,真是既好看又好吃。

而且,全素刘的素菜不受季节的影响,因为它不使用时令蔬菜,而是以豆制品、油皮、面筋等为主料,以木耳、莲子、口磨、香菇、花生米、玉兰片为辅料,以花椒、大料、茴香、桂皮等为调料加工制作而成,所以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种菜品。

解放前的战争年代,几乎所有的生意都受到影响,全素刘也逐渐走向低谷。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全素刘的生意才逐渐兴旺起来。

1953年,全素刘正式改名为全素斋。

1956年,全素斋迁到了王府井大街。

七、质好味香吴肇祥茶庄吴肇祥茶庄坐落于地安门桥北路东,是安徽歙县人吴肇祥在光绪年间创办的。

安徽歙县有茶乡之称,当地人经营茶叶生意的很多,在清朝到民国年间就有许多人到北京经营茶叶。

在这些经营茶叶的商户中,吴姓算是大户,比如崇文门外大街的吴鼎裕、前门外的吴德泰、宣武门内大街的吴恒瑞、北新桥的吴裕泰、灯市口的吴瑞春等。

而吴肇祥茶庄就是这些吴姓茶庄中的最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