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8)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8)

2025-03-31 02:09:14

魏焕丰学习三年之后,本打算到别的作坊打工,但师傅不同意,因为他做旧的手艺非常高。

为了拉拢住魏焕丰,不让他另谋高就,掌柜的不但给他头份工钱,还外加二十吊大钱,甚至在没活的时候允许他外出游玩,当然是照开工钱。

当年,魏焕丰有位老主顾叫傅博文,是海公府的大爷,不管有什么物件需要修补和镶嵌,他都来找魏焕丰做。

时间一长,两人就熟悉起来了。

有一次,傅博文又让魏焕丰修补老物件,并让他自己到库房找材料。

结果,魏焕丰居然在库房的杂物里找到了5根金条。

他将这些金条全部交给傅博文,并讲出了实情。

傅博文很受感动,从此对魏焕丰更是另眼相看。

1914年,傅博文出资帮助魏焕丰在隆福寺街36号成立了一间小器作坊,取名华丰斋。

华丰斋主要做修复镶嵌类的活。

早些年,宫廷、贵族府里的物件都由造办处统一打造,如果有些物件坏了,便找小器作坊找补(就是将坏的地方修补好,还不能漏出修补的痕迹)。

由于有傅博文的关系,华丰斋的买卖非常兴隆。

后来,华丰斋又生产晒断、撅断、颤断、烤断等仿古断纹产品,由于质量好,吸引了众多外国人和国内的达官显贵前来购买。

魏焕丰做买卖讲究实事求是,自从有了外国客商,他怕中间商从中捣鬼,便让大儿子魏庆昌学习外语,并专门开辟了外商洽谈室。

诚信为本的经营作风加带动了买卖的兴隆,使得魏焕丰的徒弟、徒孙达到了30多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社会动荡不安,各行各业都得受到很大冲击,特别是专做富户人家生意的华丰斋,生意简直是一落千丈。

万般无奈之下,华丰斋关门歇业。

解放后,魏焕丰在长子魏庆昌的劝说下继续经营镶嵌业,生意也逐渐兴隆起来。

1956年,在社会大背景下,北京的16家漆器作坊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联合建厂,其中就有魏焕丰的作坊。

魏庆昌根据明代的著名漆工黄成在《髹饰录》中记载的金漆,建议工厂的名字为金漆镶嵌,这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从此,北京金漆镶嵌厂诞生了,而华丰斋却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九、专做脚上生意的天成斋天成斋鞋店位于前门外鲜鱼口西口路北,创办于清朝的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

当时是由马聚源帽店出钱开办的一间小店铺,共有四五名伙计,楼上生产,楼下销售。

由于鞋的材质好、做工精细、结实耐穿,所以开业没多久就吸引了众多顾客。

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天成斋鞋店成为北京人人皆知的鞋店。

天成斋制作的鞋有多种样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还尽量压低价格,以方便老百姓购买,因此人们都说有钱到内联升买鞋,没钱到天成斋买鞋。

天成斋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农民、一般市民、普通士兵、轿夫、车夫、跤手、搬运工等,所以这里生产农民和市民爱穿的直脚圆口皂,士兵、轿夫、车夫、跤手爱穿的足青布双脸鞋,赶车的、搬运工爱穿的洒鞋,适合老人的老头乐,雨天穿的油靴……同治年间,由于生产的鞋供不应求,天成斋便在鲜鱼口布巷子北口路东开设了分号天源斋鞋店。

此后,又在鲜鱼口中间路南开办了分号天成斋鞋店;在天成斋东侧开办分号天利斋鞋店;在鲜鱼口路北开办了分号天华馨鞋店。

天成斋的知名品种是双脸鞋和洒鞋。

什么叫双脸?就是在鞋面上缝上两条平行的皮条,既好看又结实。

双脸鞋又分为两种:适应劳动者的足青布面双脸鞋和武术界、善朴营摔跤的礼服呢面与缎子面的双脸鞋。

什么叫洒鞋?就是在鞋面上缝有人字形皮脸,有些还缝成菱形的图案,而且鞋底加厚不分层。

洒鞋也分两种:搬尖洒和长脸洒。

搬尖洒的前面采用加厚密缝,耐碰、耐踢;长脸洒的面长跟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