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12)

第八章 京城老字号(12)

2025-03-31 02:09:14

王致和的父亲是开豆腐坊的,他自幼曾跟父亲学过制作豆腐,懂得豆腐的加工制作方法,所以决定加工、销售豆腐。

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在会馆附近租了几间房屋,并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用具,然后开始经营豆腐生意。

每天天没亮,王致和就起床磨豆子、做豆腐,等到天放亮时豆腐已经加工完成。

这时,王致和便开始挑着豆腐沿街叫卖。

当时正值盛夏,做出的豆腐当天卖不完就会发霉。

王致和经常剩下豆腐,但他不甘心扔掉辛辛苦苦制作出的豆腐,于是便将卖剩的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后放在缸中用盐腌起来。

后来,由于避暑停业,并潜心攻读,他就将这件事情给忘了。

盛夏过后,由于生计的原因,王致和决定继续卖豆腐。

这时,他才想起当初腌制的一缸豆腐,急急忙忙打开缸盖,臭气顿时扑鼻而来,豆腐也变成了青灰色。

王致和思量半天,决定尝一尝,在咬了一小口后发觉臭味中还蕴藏着浓郁的香气。

于是,他将已经发臭的豆腐送给邻居们品尝。

众人尝过之后都说口味独特,也都愿意吃。

随后的科考,王致和多次不中,最终决定放弃科考,把全部精力放在经商上。

这时,他又想起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决定根据先前的方法加工臭豆腐卖。

由于臭豆腐价格低廉、口味独特,非常适合平民百姓,所以销路渐渐打开,生意日益兴隆起来。

在经营了一段时间后,王致和在延寿寺街中间路西购置了一所店铺,命名为王致和南酱园,从此开始雇师收徒,批量生产臭豆腐。

据史料记载:王致和购置这间店铺的时间为康熙十七年冬,即公元1678年冬。

王致和臭豆腐在选料、加工等方面都非常考究。

做豆腐的原料是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黄豆,水也必须是甜井水。

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经过严格的泡、磨、滤、点卤、发酵、腌制等多道工序。

腌制是制作臭豆腐的重要环节,因为盐和佐料的多少会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

特别是盐的放入量,多了就成为盐渍豆腐,少了豆腐就会腐烂变质,所以这道工序成为加工王致和臭豆腐的重中之重。

由于臭豆腐口感好,尤其是味道独特,所以在清末时传入宫廷,成为清宫御膳之一。

慈禧非常喜欢吃这种臭豆腐,御膳房每天都要为她准备一碟用上好花椒油浇过的王致和南酱园臭豆腐。

由于臭豆腐的颜色发青,慈禧赐名为青方。

慈禧吃的臭豆腐都是当天购买的。

有时候,太监们去晚了,买不到新鲜的臭豆腐,便用头天剩下的顶替。

慈禧可能吃出了臭豆腐的味道不同,便在吃剩的臭豆腐中藏入了一粒花椒。

第二天进膳时,狡诈的慈禧又在臭豆腐中找到了那粒花椒,于是就非常严厉地处罚了主管膳食的太监。

从此,太监们都会早早地到王致和南酱园购买臭豆腐,以保证慈禧的进食。

自从慈禧因臭豆腐而惩罚太监的事情传出后,王致和南酱园的身价又有了很大提高。

而且,在王致和南酱园门前还立有彩绘龙头的三块立匾,代表宫廷食用。

另外,王致和南酱园6个字还被分成两部分,分别由状元孙家鼎和鲁琪光书写。

同时,孙家鼎还写下了两副门联: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和酱配龙蹯调芍药,园开鸡趾钟芙蓉,而两副门联的头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致和酱园。

从中不难看出,王致和臭豆腐在清末是非常有名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