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意的兴隆,王致和南酱园的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
原先的手工操作被机械化生产所代替,王致和臭豆腐已经走出国门,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名牌小菜,而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也依然在京城保留着。
十四、京城老字号:大北照相馆大北照相馆坐落在前门外正阳门东南,开业于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是北京资格最老的照相馆。
大北照相馆招牌创办之初,东家赵雁臣就要求必须根据顾客的爱好照相、洗片,并严把照片的质量关,任何相片都要由他亲自检验,如果发现不合格的照片,决不交给顾客。
有一次,修版工在修理一张4寸的相片时粗心大意,没有把底片的一个小黑点修掉。
赵雁臣在检查时发现了,当即把修版工叫到身边,让他重印、重修。
大北照相馆成立后不久,赵雁臣发现京剧非常火,就买来一批旧戏装,免费提供给顾客,让他们装扮成老生、小生、青衣、花脸的模样留影,随后又增加了结婚照。
这几项措施的实施,受到了百姓们的欢迎。
此外,大北的师傅都有很高的逗笑功夫。
由于当时的人们不经常照相,在照相时往往显得特别拘谨,所以他们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表情,总能使人们的表情丰富起来。
特别是在孩子哭闹时,更显出了师傅们的功夫。
他们往往会拿出拨浪鼓等玩具,只是一会儿工夫就能逗得孩子破涕为笑。
也正因为如此,大北很快成为北京城内有名的照相馆。
抗日战争时期,大北照相馆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几乎到了关门的境地,直到解放后生意才逐渐好转起来。
大北照相馆由于设备先进、技术高超,所以从1954年开始便独家承担了党代会、人代会、全国政协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外各界人士的大型团体合影的任务。
其在以后的数万次拍摄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
20世纪6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每当有定婚、结婚、孩子满月等重要的事情时,老百姓都会前往大北照相馆留下永久的记忆。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加重视照相,所以照相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大北照相馆,以员工素质高、服务质量好、经营范围广、服务项目多而闻名全国,成为北京城的老字号照相馆。
十五、质量有保证的王麻子刀剪铺王麻子刀剪铺正式开张于1651年,创始人是山西人,由于姓王且脸上长满麻子,所以人们都称他为王麻子。
王麻子是清顺治八年来到北京的,当时在宣武门大街南头邻近菜市口的地方开了一家杂货铺,专门经营火镰和剪刀等物品。
这个王麻子既会打制剪刀,又懂得经营,最主要的是诚实,所以店铺的生意非常兴旺。
当时,有山东人张兴、李顺,他们二人在北京专门打制剪子,由于手艺精良,剪子受到用户欢迎,销量也很好。
王麻子为了扩大经营,便与张兴、李顺商谈合作的事情。
最终,剪子作坊和杂货铺合在了一起。
因为王麻子出的资本多,所以当上了两人的东家,而张兴和李顺二人成为领东,几人共同管理着作坊和店铺。
王掌柜特别注意经营,经常在柜台上照看货物,由于诚实、热情,且脸上长有很明显的特征,因此被人们记在心头,每当提起这间杂货铺,他们都以王麻子代替。
久而久之,来北京的外地人都知道了王麻子这间店铺,并知道他那里的剪刀非常好。
因此,王麻子剪刀的销量大增、声名远扬。
渐渐地,杂货铺不再卖杂货,开始专门经营刀剪了。
清嘉庆二十一年,这家声明远播的杂货铺挂出了三代王麻子的招牌,同时在崇文门外的打磨厂东口成立了王麻子刀剪铺。
从此,三代王麻子成了他们的显著商标,每把剪子上都会刻上王麻子三个字。
随着销量的逐渐增大,王麻子生产的货物供不应求。
于是,他们开始收购其他作坊的产品。
由于是内行,所以他对所收的剪刀进行非常严格的挑选:看外观、刀口、剪轴,试锋锐、手感,不合标准的货物坚决不要。
所以,杂货店的剪刀远近闻名,生意更上一层楼,许多作坊都愿意与之长期合作。
民国后期,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剪刀作坊铺。
由于竞争加剧,他们纷纷起名叫:汪麻子剪刀、老王麻子剪刀、真王麻子剪刀等。
但他们剪刀的质量却很差,顾客们一经使用便知真伪。
所以,这些剪刀铺的出现非但没有影响三代王麻子刀剪铺的销售,反而更衬托出三代王麻子的质优价廉,也使得销量有了一定的增长。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城的商业受到很大影响,可谓百业萧条,更有许多作坊被迫停业。
三代王麻子的经营也出现了亏损,月月都在赔钱,幸好经营多年,资本较厚,所以勉强维护着没有倒闭。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三代王麻子剪铺的销售再次繁荣起来,这也带动了剪刀作坊的快速发展,京城内有数十家剪刀作坊为王麻子刀剪铺提供货源。
为了保持产品的质量,他们依然按规格验收剪刀,质量不合格者坚决拒收,更使得王麻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如今,王麻子已经不再是普通的剪刀铺,而是成立了王麻子工贸集团,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经济收入自然也是直线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