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吃?就是没到吃饭时间,但能够用来填补肚子,并具有品尝性质的食物。
风味小吃具有质地纯正、味道浓厚、甜咸分明、酥脆可口、价格便宜、带有地方色彩等特点。
北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比较长,是各族人民聚集杂居之所,各地小吃的精华纷纷汇集于此。
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创造、改进后,逐渐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风味小吃。
北京小吃可谓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历史悠久。
清代杨米人在《部门竹枝词》中曾经这样写道:……三大钱儿买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由此不难看出北京饮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总之,北京小吃多数出现在庙会上或沿街叫卖,因此又被人称为碰头食或菜茶。
品种有数百种之多,包括:下酒小菜——爆肚、白水羊头、芥末墩子等;宴席面食——小窝头、麻茸包、羊眼儿包子、肉末烧饼等;零食、早点和夜霄——艾窝窝、驴打滚等。
此外还有麻豆腐、豆汁、豆浆、灌肠、烫面饺、三鲜烧卖、肉丁馒头、炒疙瘩、莲子糕、栗子糕、小豆凉糕、扒糕、水晶糕、山药饼、螺丝转、牛舌饼、褡裢火烧、锅贴、炸糕、排叉、麻花、煎饼凉粉、炸三角、素卷圈、豌豆粥、莲子粥、大麦米粥、小豆粥、北京烤鸭、涮羊肉、芸豆卷、细豌豆黄、小窝头、仿膳宫廷菜、炒肝、羊杂碎、萨其马、打卤面、六必居酱菜、王致和臭豆腐、什锦果脯、酸梅汤、红果烙……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垂涎三尺。
总之,北京小吃的最大特点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经济实惠,符合一般市民的消费水平;而另一大特点则是口味多样化,适应了京城百姓的饮食习惯,并在京城深深扎根、传承不衰。
一、京味浓郁的豆汁儿豆汁儿是地道的北京特产,由于味道特殊,人们对它的感情可以说是爱憎分明。
爱喝的,说它酸中带甜、妙不可言,越喝越上瘾;不爱喝的,说它酸臭难闻、难以下咽。
关于豆汁儿,在民间还有一个笑话:据说在齐化门,也就是现在的朝阳门有间营房。
有一天,营房里的旗人突然都聚在街上痛哭,路人感觉很纳闷,好奇者便上前问他们为什么哭。
听到有人问,哭者更加悲痛,随后回答:今天豆汁儿房都关张了,没得喝,岂不要了性命?!这虽是个笑话,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尤其是旗人喜爱喝豆汁儿,甚至称为本命食的情况。
而且,豆汁儿嘴还是老北京人的三嘴之一,另两嘴为:老米嘴和卤虾嘴。
关于豆汁儿的问世,据说是出现在清初。
一年夏天,一个粉房磨绿豆粉,由于当天磨出的半成品——豆汁没有全部卖出去,到了第二天已经发酵。
老板取了少许尝尝,感觉酸甜可口,煮沸后口感更好,于是干脆做起豆汁生意来。
百姓们买回豆汁后,加入适量紫色老米(仓米)或剩米饭,将其熬成豆汁粥,再配上几碟不同的小菜,就成了京师特有的风味小吃。
大约在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豆汁传入宫内。
此后,宫中的御膳房和寿山房在每年都要做豆汁,皇帝、皇后等皇室成员都喝豆汁。
当然,皇室成员喝的豆汁已不是百姓喝的那种了,其中加入了许多清热去火而又有营养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