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一章 曾经的历史(7)

第一章 曾经的历史(7)

2025-03-31 02:09:14

辽代的皇上经常在春秋季节出外游猎,每到这个时候都会进住南京城,并在大内作短暂停留。

南京城中当时有26坊,而且每个坊各有门楼,上面书写着坊名,比如:卢龙坊、罽厕宾坊、永平坊、肃慎坊、棠阴坊等。

整个城内街巷端直,而且商铺很多,百货商品都聚集于此,已经初具大都市的风貌。

六、金朝的中都北宋宣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军俘虏,辽代灭亡。

也就是在这一年,金兵决定乘胜追击,派兵大举南下,准备一举消灭北宋,统一天下。

消息传来,北宋君臣慌作一团,群臣纷纷请求宋徽宗禅位于皇太子,以便号召各地官兵和白姓起兵勤王。

当年12月23日,皇太子赵桓即位,是为宋钦宗。

第二年,也就是靖康元年的正月初三,金兵渡过黄河,直逼开封。

但是在李纲等爱国将领的指挥下,宋军打退了金兵的进攻,开封城暂时得以解围。

公元1127年,金军卷土重来,一举消灭北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据历史记载:金兵在占领汴梁之后,俘虏了包括太上皇徽宗和皇帝钦宗在内的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3000多人,并把汴京城里的图籍、珍宝和文物都运到了南京。

后来,金国还把原本设在平州的中书枢密院移到了南京,这里的中书枢密院官员一般都委派当地汉人担任。

金国占领南京地区后实行残暴统治,恣意掠取百姓财产,还推行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政策。

他们的暴行激起了南京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一时间南京周边出现好多起义的人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王彦领导的八字军、河东地区以红巾为标志的忠义民兵、现今河北赵县地区五马山义军……这些义军大多与南宋的抗金将领宗泽和岳飞保持联系。

公元1140年,岳飞带大军收复了郑州和洛阳等地,义军也开始向金军出击,这就使金国在南京地区的统治很不稳定。

后来,由于南宋小朝廷的阻挠,岳飞等爱国将领收复失地的宏愿没有能够实现,南京地区依然在金人的掌握之中。

公元1149年,海陵王完颜亮杀死金熙宗,登上帝位。

此时,金国的统治区包括了从东北到华北的大半个中国,但它的首都仍居于会宁,这当然是不符合统治需要的。

因此,海陵王即位后立即开始改更旧制,并决心迁都南京。

公元1151年,在做好了迁都的所有准备之后,他派遣张浩、刘彦伦、梁汉臣等人负责南京的修建工程,并开始修缮宫阙。

改造南京城的工程分为城池扩建与宫殿兴修两部分,张浩等人在3年的时间里役使民工80万、兵士40万进行劳动。

公元1153年,南京城的皇宫和城市修建完工。

4月21日,即金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陵王正式下诏迁都,改元贞元,设立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市区南两公里处)、东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中都大兴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开封府等五京(今河南开封),以中都为京师。

迁都时,海陵王还命令把上京的宫殿、宅第全部夷为平地,并把所有宗室都迁到了中都来。

海陵王的迁都使北京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且整个中都是在辽代南京的基础上向东、南、西三面拓展改造而成的。

以前的燕王墓辽代时在东城外面,中都建成后它就被围在城内了。

中都城的周长近40里,一共设有12座城门:东面有施仁门、宣曜门、阳春门;南面为景风门、丰宜门、端礼门;西面为丽泽门、颢华门、彰义门;北面有会城门、通玄门、崇智门。

后来又增一座光泰门,所以当时的中都有13座城门。

整个皇城在中都城中央的南部,周长为9里,南面有宣阳门,东为宣华门,北为拱辰门,西为玉华门。

皇宫内的主要宫殿建筑是以从城南门丰宜门北通宣阳门、拱辰门为中轴直线展开的。

丰宜门前有龙津桥,桥以洁白的石头构成,上面镌镂着精巧的图画。

桥一共分为三道,中间是御道。

从御道进入内城的南门宣阳门,道旁为东西长廊,在长廊的东面有文楼、来宾馆、太庙,西面有武楼、会同馆、尚书省。

北面是内城的正南门应天门,城门四角都有垛楼,顶上覆着琉璃瓦。

内城中有大殿九重三十六所,前殿为大安殿,后殿为仁政殿(这里是皇帝上朝的地方)。

仁政殿的东面有太子居住的东宫,母后居住的寿康宫,西边为十六处妃嫔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