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2)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2)

2025-03-31 02:09:14

在民间,豆汁儿成为人们的最爱。

穿戴体面的人在庙会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往往会被人耻笑,而站在大街上喝豆汁却被看作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民间,有两种卖熟豆汁儿的形式:其一,挑着豆汁儿走街串巷地叫卖,人们坐在家中也能听到商贩的叫卖声:开了锅的豆汁儿粥!这时,购买者往往以锅、碗端回家喝。

其二,在庙会、集市等场合摆豆汁儿摊,摆张桌子,四面摆上长凳。

在桌子上,大玻璃罩内的果盘中盛着八宝菜、酱萝卜、水疙瘩丝等等。

春季会备有爆臃酱主蓝,冬天备有五香萝卜干丁。

爱喝者往桌前一坐,商贩便会根据要求端上热乎乎的豆汁和各种小菜,这时就可以慢慢享受了。

二、古老的食品焦圈焦圈是北京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一种古老的食品,男女老少都特别爱吃。

吃烧饼时,老百姓常常夹着焦圈,喝豆汁时也一定会吃焦圈。

每当提起焦圈,老北京人都会对其大加称赞:油香酥脆,真是够味儿。

而且还会想起焦圈俊王来,因为他有很高的技艺,炸出的焦圈大小相等、色泽棕黄,特别香、酥、脆,人们都非常喜欢吃。

关于焦圈的记载,据说最先出自宋代苏东坡的一首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

后来,经过数年的演变,焦圈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口感也越来越好。

明代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谷部》中曾对焦圈做了如下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

焦圈的制作非常麻烦,由于效率低,多数小吃店都不愿意制作,只有少数老店铺还在制作。

在制作焦圈时,需要先将盐、碱和少许矾用温水化开,加入面粉和成面团,反复压揉,直至揉匀,然后放在案板上饧大约3小时。

把饧好的面团压扁,切成大约5厘米宽的长条,用一手按住成条的面坯的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将其捋成很薄的长扁片,再用刀将面片切成约4厘米宽的小剂(一两面切成14个小面剂),将两个小剂叠在一起,用小刀在中间划一刀,需要划透,但不能将两边切通,等锅中的油烧至五成热时将生焦圈坯下入油锅,随即用筷子从面坯的中间伸过去,将其撑开成手镯形,不断翻转,炸至枣红色,出锅控油即可食用。

这种焦圈具有香、酥、脆等特点,即便贮存10多天也不会变质,酥脆如新炸制的一般。

三、街头小吃灌肠灌肠是大众性质的街头小吃,也是北京人最爱吃的小吃之一。

关于灌肠,传说最早出现在明朝,明末宦官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爆肚油肝香灌肠,可算是最早有关灌肠的记载了。

早年,灌肠的买卖在街道上进行,商贩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地卖,所以才有了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的说法。

这种沿街叫卖的方式直到清末民初才有所改变,商贩们开始在街边、庙会或市场上摆摊经营灌肠。

据说最初的灌肠(大灌肠)是用猪肠制作的:先将猪肠洗净,然后把优质面粉、豆蔻、丁香、红曲水等十几种原料调制成糊状,最后灌入猪肠内,并煮熟。

食用时,先将其切成小片(大约为03—05厘米),然后用猪油煎成黄色出锅,上桌后淋上盐水蒜汁即可,具有香脆咸辣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