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3)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3)

2025-03-31 02:09:14

后来,由于猪肠与淀粉的相合性较差,所以人们把淀粉、精盐、红曲水、糖桂花、药料粉和豆腐渣等材料搅成稠糊,加工成猪肠形状,放在锅上蒸熟,然后晾凉,切成薄片。

食用时,在饼铛内加入少量猪油,将薄片煎得外焦里嫩,淋上盐水蒜汁趁热食用,味道独特。

这种灌肠叫做小灌肠,如今的灌肠多数为小灌肠。

关于灌肠的食用,在《故都食物百咏》中写道: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

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

北京最早经营灌肠的店铺应该是坐落在后门桥路东的福兴居,于清光绪年间开业,由于掌柜的姓普,并做得一手好吃的灌肠,因此赢得了灌肠普的称号。

福兴居专门出售大灌肠:在猪肥肠内灌上淀粉、碎肉和部分香料,煮得软硬适中,烙得外焦里嫩,浇上盐水和蒜汁,口味独特,深受百姓喜爱。

传说:有一年,慈禧太后去后门桥北路西的火神庙降香,在出了景山后门儿往北走时突然闻到阵阵香气,于是问是什么食物,听说是灌肠后就前去品尝。

由于口感非常好,慈禧便经常派太监前去购买,福兴居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红火,直到解放前夕才告衰落。

至于市民所食用的灌肠(也就是在庙会、集市上经营的灌肠),便是用淀粉和红曲水等原料加工成的粉灌肠。

通常用刀切成菱形块,放在平锅中用汤油煎焦食用,算是非常平民化的小吃。

四、特色小吃熏鱼儿熏鱼儿是北京的特色小吃,但它并不是鱼类小吃,而是煮熟熏制的猪头肉。

北京卖熏鱼儿的商贩很多,一年四季都能听到:熏鱼儿、炸面筋——哟嗷!北京的熏鱼儿通常煮至七成熟,然后用松木屑熏制,颜色绛紫、红皮白肉、口味淳厚、香而不腻、营养丰富。

通常情况下,熏鱼儿的经营手法分两种:其一,沿街叫卖。

几个人在一起制作熏鱼,做好后各自背着椭圆形的红漆木柜外出叫卖。

盖子是活的,翻转过来就可以当作切肉的砧板。

商贩们很注意卫生,木框、砧板擦得都非常干净,即便因使用年头过多而红漆脱落,也依然给人一种整洁清爽的感觉。

熏鱼儿按两计算,现切现卖,商贩都有精湛的刀法,使用的刀面大刃薄,极为锋利。

刀锋所及会切下肥瘦兼半其薄如纸的猪头肉片,在精肉带筋的地方,筋的部位几乎透明。

由于切得薄,所以面积很大,虽然只买几个铜板的熏鱼儿,但给人的感觉却很多。

这既能满足购买者少花钱、多买货的心理,吃起来口感也好。

其二,在街道、集市或庙会上经营,通常有固定的摊位,但这种地方加工出的熏鱼儿工艺粗糙,经常出现厚薄不均的现象,所以入味较差,口感也不好。

除了上面所说的猪头肉熏鱼外,还有一种真正的熏鱼——熏制好的黄花鱼。

每年春天黄花鱼上市时,商贩们便开始制作熏鱼。

由于小黄鱼肉质较松,为了防止破碎,他们便在蒸到七八成熟时用两片去皮的秫秸芯将其夹紧、绑好,然后上火熏,熏制完成后肉已经收紧,也不容易破碎了,而且表皮呈金黄色,具有浓厚的松烟香味。

过了黄花鱼时节,人们便开始熏制明虾,北京人也叫对虾(因为是以两只为单位出售)。

多数商贩都选择一般的明虾或青绿新鲜明虾进行熏制。

同样也是使用两片秫芯将两只虾的头尾颠倒捆绑在一起,使之成为椭圆形。

熏制好的明虾味道比熏黄鱼还要美,特别是虾脑,尤为鲜腴。

而最为高档的就是夏秋之交出售的熏童子鸡,肉质软烂、香而不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