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4)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4)

2025-03-31 02:09:14

上述的各种熏制品都是熏鱼儿的一种。

现在,我们所能吃到的熏鱼儿都不再是鱼等海味,而是以猪头肉为主并带有猪肝、肥肠、猪脑儿、口条的熏制食品,当然还有专门熏鸡蛋和豆腐干的。

五、传统风味艾窝窝艾窝窝又叫不落夹、爱窝窝,是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每年的春节前后都会有许多小吃店出卖这种食品,而且一直能卖到夏末秋初。

艾窝窝最早出现在元代,明朝万历年间便已经有了相关的记载,当时的太监刘若愚在《酌中志》中曾经这样写道: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由此可见,艾窝窝是由江米包馅加工而成的。

那为什么人们又称其为爱窝窝呢?据清朝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介绍:明代的皇上和皇后都非常喜欢吃艾窝窝,艾窝窝后来每当皇上想吃这种窝窝时,都会对下人说:御爱窝窝。

当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以后,百姓们不敢说御字,便纷纷称爱窝窝。

商贩在加工艾窝窝时通常先将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12个小时左右,然后放在笼屉里蒸两个小时,接着加入适量的开水,等糯米将水分全部吸收后再蒸一个小时。

出锅后,用槐木把熟糯米捣烂,等到冷却后揪成很小的剂子,并按成圆形小饼,等待包馅。

最常见的馅是用核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金糕、白糖、冰糖、青丝、糖桂花等拌而成的。

包上馅后,就会做成比元宵稍大一些但形状类似的圆球,外面滚上干蒸的熟大米粉(以防粘连),这时候就可以食用了。

因此,《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写道: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做爱窝窝。

据有关学者考证:实际上爱窝窝是回族食品,由于饮食文化的相汇融合,这种食品经过一定改进后逐渐成为北京市民极为喜爱的食品之一。

六、御用点心驴打滚驴打滚俗称豆面糕,是北京著名的特色小吃,也是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

为什么叫驴打滚呢?原来,这种豆面糕制成后要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就好像毛驴儿在尘土中打滚一般,因此得名。

据有关史料记载:驴打滚最早出现在明代,清朝时曾是慈禧的御用点心之一。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对驴打滚做了比较明确地记载:红糖水馅巧安排,驴打滚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此外还写道: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

由此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在当时已经完全被人们所接受。

如今,绝大多数市民只知道其雅号,而忘记了其正名。

最早的驴打滚是用黄米制作的,如今最常见的则是用江米制成的。

制作时,先将江米(黄米)碾成面,过细箩,然后放在盆内,加入凉水搅匀成面团(稍软),待面团自然发酵一段时间后倒在干净的湿屉布上(屉布要大,避免江米面熟后流出),用旺火蒸90分钟左右(蒸熟即可),停火待用。

然后将加工好的芝麻末和青梅末放在盆中,加入适量的冰糖渣、白糖、糖桂花等拌匀,把蒸熟的江米面(黄米面)铺在案板上擀薄,然后两面都沾满黄豆面,一定要沾满、沾匀,在其中的一面均匀地抹上红小豆馅,也可以用红糖,再卷成一寸厚的长卷,然后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把拌好的芝麻糖撒上,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