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5)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5)

2025-03-31 02:09:14

这样的驴打滚看上去黄白相交、赏心悦目,入口柔软有劲、甜中带香,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直冲鼻海,令人回味悠长。

七、应时佳品豌豆黄儿豌豆黄儿是北京春夏季节的一种应时佳品,也是典型的春令食品。

按北京人的习俗,农历的三月初三人们都要吃豌豆黄。

豌豆黄最早出现在明代,到清朝乾隆初年已经成为宫廷的甜食之一。

在民间,豌豆黄儿经常出现在北京的庙会上。

当人们听到商贩们喊嗳!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哎!时,就知道春天将要来到,丝丝暖意随豌豆黄儿即融入心头。

由于豌豆黄味道甜美、清凉爽口,历代人都非常喜欢吃,因此有人称赞道: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着名。

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

豌豆黄儿原为民间小吃,人们称之为糙豌豆黄儿。

制作时先将白豌豆去皮,放入比豌豆多一倍的水,上火将豆焖烂,搅碎,加入白糖、石膏水和煮熟的小枣搅拌均匀,倒入砂锅内等到冷却成坨后扣出,用快刀切成菱形块,再放上小片金糕作为装饰,通常都用湿蓝布罩着,放在独轮车上推出去叫卖。

后来,民间的豌豆黄儿传入宫廷,清宫御膳房在经过改进后成为皇室成员极为喜爱的小吃,这种豌豆黄儿称为细豌豆黄儿:将豌豆煮烂、搅碎、过筛,加上白糖、桂花等辅料搅成糊状,待凝固后切成薄方块,在上面摆放蜜糕即可。

这种豌豆黄儿的质地细腻、入口即化,与小窝头、云豆糕等一起成为宫廷小吃中的上品。

八、姜味浓郁的姜丝排叉姜丝排叉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也是北京茶菜(宫廷肴系中的一种,自唐代就已产生)中的一个品种。

姜丝排叉又叫姜汁排叉、蜜排叉、姜酥排叉。

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原料是鲜姜,因此食用时具有明显的鲜姜味。

姜丝排叉古人曾作诗称赞这种小吃: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

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

在过去,北京的天桥上都有卖姜丝排叉的商贩,当人们听到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

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

大麻花,碎排叉,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的吆喝后,都会前去购买。

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1909—1968年,名涵锐、仲锐,字次溪,号江裁,别署肇演、燕归来主人、张大都等,东莞篁村水围坊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方志学家)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是过年送礼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

在制作姜丝排叉时,需要先把鲜姜去皮,然后剁成非常细的末,在面粉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明矾末,用凉水和成面团,并揉得很有筋性;也可以把和好的面团放到轧面机上,来回地轧五六次,然后擀(轧)成薄片,在薄片上撒一层细淀粉面,叠成长方形面坯,并用刀切成两厘米宽、五厘米长的面条,再将两小片叠到一起,在中间顺着划三刀,散开成单片后把一端从划开的正中间穿过来,便做成了排叉面坯。

接着,把锅中的食用油烧热,放入做好的排叉面坯,炸至表面起小泡、颜色金黄后捞起控油即可。

随后,还需要把炸好的排叉过蜜,过蜜的方法是把去皮的鲜姜切成细丝,用少量的水熬成姜汤,然后捞出姜丝,里面加入白糖,等到开锅后再加入桂花、饴糖,再次开锅后放入炸好的排叉,并把炉火关小,不断翻动锅中的排叉,让其沾匀桂花饴糖即可。

过蜜后的排叉色泽浅黄,具有酥、甜、香、微辣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