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6)

第九章 北京风味小吃(6)

2025-03-31 02:09:14

九、地方名吃:茶汤和油茶茶汤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也是一种甜食,具有色泽杏黄、味道香甜等特点。

相传:茶汤起源于明代皇宫的御膳房,后来流传到了民间,清初已成为非常有名的小吃。

茶汤的原料是蒸熟的糜子面,需要经营者有一套熟练冲制的技巧,否则便无法均匀地冲调成糊糊。

卖茶汤时,一般都是先将茶汤的原料放在碗中调好,并加入白糖、红糖、桂花等佐料;然后双脚撇开站稳,一手扶着装满开水的高大铜壶,一手端碗等在壶嘴边,在水冲出来时碗要随时变换距离,既要不使开水外溢,又要利用适量的开水激出糖浆。

同时,开水出壶口后必须一次冲完一碗,且需要保证冲熟茶汤,如果一次无法冲熟,只能扔掉。

所以,卖茶汤必须掌握精湛的技巧。

油茶属于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是把面粉倒入锅中炒至发黄,随后加入炒黄的麻仁和牛骨髓油、桂花等,在将其搓均匀后便算做好了油茶。

食用时,一般都是将搓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入适量的白糖用开水冲成糊状即可。

在加工茶汤和油茶时,为了使之香甜可口,人们都会加上适量山楂条、葡萄干、青红丝、瓜子仁、核桃仁等果料,因此又有八宝的美称。

旧时的北京,茶汤和油茶有三种经营方式:最常见的就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叫卖,通常为春秋两季的午后4点钟左右。

经营者需要携带许多家什,其中有紫铜做的大茶汤壶(分两层,外层加水,里层烧火)、木炭、火筷子、木桶、水舀子、长木条、碗、匙子、糜子面、油茶、红糖等等。

买主光顾时便把糜子面或油炒面放入瓷碗中,先用少量开水调好,再用铜壶里的开水冲一下即可。

其次是摆摊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最多出现在庙会上:一张长约丈余的摊案,两边摆放着长凳,案子上有盛面、糖和果料的玻璃盒以及彩色小碗等,顾客只需要坐在摊案前,买主就会把调好的茶汤或油茶端到面前,顾客只管慢慢品尝即可。

最后一种是在大街上开设店铺,这种方式的经营者是最少的,店铺门前通常有个大茶汤壶,算作招幌,店内设有许多座位,但这种店铺除了经营茶汤和油茶外,还经营元宵等小吃。

十、清凉去火的酸梅汤酸梅汤是以乌梅、桂花、冰糖、蜜为原料,经过泡发、熬煮、冰镇后制成的酸甜可口的饮料。

据《本草纲目》记载:梅不但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还能治咳嗽、痢疾、霍乱。

关于酸梅汤,最早的记载应该是古籍中的土贡梅煎,南宋时期的《武林旧事》中也曾有卤梅水的记载,这些都是类似酸梅汤的一种清凉饮料。

清人郝懿行在《都门竹酸梅汤枝词》中明确写道: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

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

据民间传说,酸梅汤是朱元璋发明的。

原来,朱元璋在没有参军之前,曾以卖乌梅糊口。

有一年,他所在的村子发生瘟疫,许多人都病死了。

不幸的是,他也被传染上了。

一天,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到库房取乌梅。

当闻到乌梅的酸气时,他突然来了精神,于是马上煮乌梅汁喝。

没过多久,他的病就好了。

当明白了乌梅汁能够治病后,朱元璋便改行做起了乌梅汁的生意,并对外声称梅汁可以治病强身、延年益寿。

这虽然只是一则传说,但也证明了酸梅汤确实有一定的消暑解渴功能。

对北京人来说,夏天喝酸梅汤是一大享受,而北京的酸梅汤要数琉璃厂的信远斋最有名,口味也最好。

据《旧都百话》记载:……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鉴赏古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

天热口干,辄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

信远斋的酸梅汤都是在半夜熬制的,原料为乌梅、冰糖、蜂蜜等。

熬制时,少放水,多放冰糖,熬到梅汁浓稠时便倒入白地青花的瓷缸里,并将瓷缸放在老式的大冰桶里冰着,第二天出售时味浓、凉爽,口感特别好。

由于当年北京的冰几乎都是从十刹海或护城河挖取后藏在窖内的,冰块里掺杂着草皮木屑、泥沙秽物等,所以信远斋将冰块放在桶外面的方法是非常高明的。

这样既卫生,喝起来也会有凉沁脾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