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婚俗是非常有特色的,体现了足够的老北京味儿。
清朝时,北京婚俗有满汉之分。
满重排场,似官场派;汉重礼节,似学者派。
清末,西方先进思潮的涌入及国内维新变革的大潮兴起,使得传统的包办封建婚姻习俗开始动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婚姻自由成为国家法律,传统封建婚姻习俗逐渐被摒弁。
据资料记载:早在1913年,文明结婚的方式就已经出现了。
近百年来,新结婚方式逐渐替代了旧婚俗,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认识一下老北京的婚姻礼俗,因为它同样见证了这个城市的文明演化与历史沧桑。
一、媒婆旧时老北京的人们讲求早婚早育,有些性急的家长在儿女十四五岁时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即介绍婚姻,亦称执柯,俗称说媒)。
一般的家长也会在儿女20岁以前开始托亲友给保亲。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于是社会上开始出现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
媒人也被称为红娘。
这一称呼来源于唐代文人元稹所写的《莺莺传》和元代王实甫所写的《西厢记》。
元稹在《莺莺传》中塑造了一位机灵可爱的婢女红娘的形象。
她想方设法、巧设机谋,最终撮合成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婚事。
后来,元代的王实甫根据这一故事写成了《西厢记》,故事中的红娘也更加聪明可爱,并深得人们的喜爱,以致人们逐渐用红娘称呼撮合男女婚姻的人。
在说媒时,有些媒婆一人牵两家,给两边都说合。
也有些是两个媒婆将男女双方分别介绍给对方。
媒婆虽然交际广、信息灵、腿脚勤、嘴巴巧,但是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很大。
为了提高成功率,她们往往故意隐瞒双方的缺点。
对老北京人来说,月老、红娘大多数由男女两家的亲戚或朋友担当,基本上都是他们主动给双方提亲。
也有的是男方的家长看上了某家的闺女后,主动找到女方的亲友托其为自己的儿子作媒。
这些媒人既可以是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家里的仆人和听差。
但仆人在其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到了正式举行婚礼时就要另请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亲友担任正式的主婚人、证婚人。
二、说媒说媒是一种说合。
旧时想结成连理的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通二姓之好。
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则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媒人。
建国后,说媒曾被改称为做介绍,后来又改称为介绍人。
早年,京城的婚俗是以媒妁为主的。
媒妁就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相互来往,以亲作亲。
北京把为人作媒俗称喝冬瓜汤。
其实喝冬瓜汤也不容易。
首先要留心记住某家男女的才貌,随后到男女双方家里去说,来回奔波,既费功夫,又赔本钱,还没有任何报酬。
直到说得男女双方家人都有几分同意,才过门户帖儿:在帖上需要写明家长姓名、官阶、所属旗分、新郎职业等大概履历。
然后两家需要分别打听对方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上层社会更是讲究门当户对:看对方主要家庭成员的地位、官衔是否与自家相当。
当时,妇女普遍的思想观念是不愿下嫁而想高攀。
作为中下层的市民家庭,虽谈不上地位和官位,却比较关注对方的家产、职业、收入、身体和容貌等情况。
最后还要看男方是否有一技之长、女方是否会干家务活等等。
当然,男女双方各自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男方对女方的容貌、性情、家教和做家务的本领比较注重;女方则对男方的家产、职业和能力比较注重,因此也就有郎才女貌这一说法。
这些打听的内容看似表面、简单,里面包含的意义却很深。
比如:女方家里只有一个女儿,又是娇生惯养;男方家里却上有两层公婆,中间又多妯理姊妹,下面又多子侄,这门亲事便不能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