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那天,通书龙凤帖是所有礼物中最不能少的,也就是现在的婚书,因为封面有金画龙凤,因此称之为龙凤帖。
内容是:伏以秦晋联盟,世笃婚姻之美,朱陈缔好,永偕伉俪之欢,时臻月期,爰卜良辰,钦遵御制数理精蕴,推察阴阳不降吉日,敬备奉迎,谨择于本年某月某日迎娶。
一切趋避,详列如右:一、上下轿宜用某时,面向某方大吉。
二、冠笄坐帐,面向某方大吉。
三、合卺宜用某时大吉。
四、是日忌某某某三相,临时避之大吉。
于是爰修芜柬,祗迓莲舆,用布吉期,希惟惠照,谨启。
某年某月某日通信大吉。
通书面上写着龙凤呈祥,封套外面写着富贵荣华,里面附着新郎原来的小帖,并附有古钱四枚。
通信礼以外是如意匣、鹅笼(把一只或一对活鹅,先用胭脂染红,然后装在一个六角形的筒子里,再在上面盖上圆锥形的笼盖。
据说这是替代古礼用的雁。
因此,过去一听见谁家有鹅叫的声音,就知道要聘姑娘了。
)和酒海(民间又叫老酒柜。
据《凤翔县志》载:明代时,凤翔有个叫昌盛振的老作坊最早始做酒海。
除此之外,还有经过女家送给媒人的羊腿或猪腿,也就是肘子,据说取意于媒人跑断腿,赔他猪羊腿。
)等喜果。
抬盒和酒笼等都是用红漆描金边的,每抬被两名身穿绣着红光金双喜字丝袍的抬夫抬着,一起送到女方家中。
女家在收到礼品后,通常以靴、帽、文房四宝及糕饼作为对男方的答谢。
当通信到门后,新娘要稳坐在炕上,首先由家人或亲友把男方的使者(大多为新郎尊亲)迎进客堂。
然后使者便取出如意,放在新娘的膝上,再在新娘头上插上一两件簪钗,或者为新娘戴上指环和腕镯,最后说上一番吉祥话,新娘则低头不语。
奠雁礼成后,就开始正式迎娶。
于是,男、女双方都进入了婚礼筹备的紧张阶段。
五、嫁妆不仅男方要给女方放大定和小定,女方也需要往男方送嫁妆,也叫陪奁,是娘家为出嫁的女儿送的物件。
这种风俗始于何时已经无迹可考,但是却一直被人们延用。
在京城,有钱人家预备妆奁嫁妆要够抬,有十六抬至一百二十抬不等。
六十四抬为全份,三十二抬则为半份。
抬要在结婚吉期的前一天送往男家,抬少的可以当日送去。
嫁妆的多少一般根据女家的家庭经济状况决定。
中等的家庭大多为二十四抬、三十二抬或四十八抬;贫者则为十六抬、十二抬,甚至八抬或六抬。
有的是依据男家过礼的嫁妆抬数决定的,有相应还礼之意。
如果男家过礼为八抬,女家的陪奁要十六抬,原则上是以增一倍之数还礼。
而抬的样式似长方桌,有的像过去的茶桌和油桌,四面用红围子给挡上,上面的四边有荷花栏杆,也是两个人一抬。
通常的家具摆设是樟木箱子(里面放四季衣服、鞋和帽)、子孙箱(里面放平日喜爱的物件、储蓄钱)、八仙桌、梳妆台。
但必须要有一架座钟、一对盆景、一座帽镜、一个掸瓶(里面插毛掸)、一对烛台。
还应该有脸盆、脚盆、尿盆和子孙盆。
那时候也称女人出嫁有三宗宝,即夜净儿(马桶一类的容器)、子孙盆(一种木盆,一般用红纸包好后再拿五色线封口,等到新娘生孩子后再启封,用此盆给婴儿沐浴,祝愿孩子健康成长。
)和长合灯(灯具)。
如果是富户,可多至百八十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