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章 北京的婚姻礼俗(4)

第十章 北京的婚姻礼俗(4)

2025-03-31 02:09:14

在女方所送的妆奁中,除按照惯例不陪送剪刀外,剩下的也都很周全。

首先是紫檀、花梨和硬木螺钿镶嵌的家具,比如:架几案、顶箱立柜、圆桌、方桌、琴桌、炕几、炕桌、方凳、太师椅和绣墩以及西式沙发和靠椅等。

其次是古玩、挂屏、字画、挂表、座钟、金银首饰,而且各种化妆和生活用品也是应有尽有。

当嫁妆被送至男方门口时,男方一般都会出来4—8人迎妆。

在大宅府第,妆奁到后,当即由媒妁二人同新女婿前往女家谢妆:新女婿要来到上房中间,照例向上三叩首,这样便礼成了,双方也不需要客套寒暄。

而女家虽然有她的父母或尊长在旁立候,但是并不接送,也不招待烟茶。

六、老北京的阜顺喜轿据考证:东汉时轿子就已经出现了,但它只是一种走山路的交通工具,后来被一些官僚和富户用来代步乘坐。

唐朝和北宋时期,结婚时新娘子坐喜轿开始得以普及。

明、清时期,北京姑娘出嫁只有乘坐由婆家雇的喜轿才可被娶走。

这种风俗的存在使得当时北京城内的喜轿行业极为兴旺,城里任何一个地方似乎都可以看到轿子铺。

据统计,当时约有120余家。

当时的喜轿铺可大体分为两类:满俗婚礼的喜轿铺和汉俗婚礼的喜轿铺。

到了民国时期,北京人在结婚时开始找婚庆公司,而老北京的喜轿铺则是婚庆公司的前身。

坐落在崇文门南河漕胡同路西的阜顺喜轿铺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家。

阜顺喜轿铺是卢三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左右创立的,它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外城一带最有名的喜轿铺之一。

喜轿铺是赁货铺的一种买卖,只要拿出很少一部分钱置办两三乘轿子,雇一些执事(执事者或仆人,通常为负责婚礼事务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开业。

据说卢三小时候家里很穷,没上过学,在十几岁时不是去给杠房、喜轿铺打执事,就是去做小买卖。

吃苦耐劳的个性和灵活的头脑使他过早地掌握了谋生的本领。

后来,卢三发现做缝纫活能赚钱,就学会了蹬缝纫机,做起了自做自卖的荷包生意,又做起了嫁衣。

因此,当时也有人称他为嫁衣卢。

再后来,卢三发现喜轿铺能赚钱,就办起了轿子铺。

阜顺喜轿铺之所以能够兴旺,来源于与合兴喜轿铺的亮轿(或称走轿)竞争。

据记载:在阜顺喜轿铺还没有开张之前,崇文门外东唐洗泊街的合兴喜轿铺在南城已很有名气,前三门一带有钱人家和内城汉人大户都慕名光顾。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阜顺喜轿与合兴喜轿在路上相遇,两家轿子抬的都是一红二绿的三乘轿,伞扇执事具备齐全。

在回抬新娘的路上两家再次相遇,双方都放慢了脚步,只见锣鼓齐鸣,轿夫挺直腰杆,两眼前看,两顶轿子一左一右交错走过,轿夫小步轻挪,轿子平稳至极,引得很多人观看。

这次虽然两家轿子铺在路上亮轿打了个平手,但是阜顺这个无名铺子却因此出了名,很多人都知道了它的存在。

后来,随着西方新潮的传入,有极少数人开始举行新式婚礼,结婚时不坐轿而改乘马车和汽车,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用喜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反对包办买卖婚姻,提倡婚姻自主,结婚仪式一律从简,至此阜顺喜轿铺正式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