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双方进入洞房之后,点燃的灯烛要一夜长明。
相传新婚夫妇谁要是先把灯吹灭,谁就得先死,因此二人谁也不吹灯,这就有了守花烛的习俗,即新婚的夜晚,新郎、新娘通宵不休息,两人看守着洞房花烛不让其熄灭。
因又有左烛尽新郎先亡,右烛尽新娘先亡的说法,所以一烛灭时,随即将另一烛也熄灭,取同生死之意。
当然,以上所说只是对汉族而言,满族不会有这样多的忌讳,但并不代表没有。
例如:满族洞房花烛也像汉族一样忌讳被吹灭,只是他们不守着花烛燃尽,而是用扇子扇灭。
旧时代的婚姻目的很大成分上是为了传宗接代,并非看重男女之间的爱情。
因此,所有婚姻的程序、习俗和礼仪都是向社会表明婚姻的合法性,而并不是表明男女间感情的神圣与忠贞。
伴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婚嫁已经由注重外在条件、环境转向注重男女双方的内心世界,一切旧的习俗、禁忌都已消亡或被改造……九、旧式的喜庆宴会按照旧时老北京结婚的习惯,无论新、旧仪式的婚礼,都最讲究喜宴。
在旧式的喜庆宴会上,本家(事主)必须给前来祝贺的亲友预备酒饭,被称之为办事。
如果只举行仪式,不用酒饭招待亲友,即被称为是不办事。
而喜事上又讲究出份子,也叫行人情:有上礼金的,并上书:喜敬××元,某某亲朋敬贺的字样;也有送红色喜幛的,这种表示祝贺的喜幛一般是用红纸写四个字,讲究一点的就用金纸刻成字,如龙凤呈祥、花好月圆等。
上款写有××新婚之禧;下款写有某某亲朋敬贺字样。
关于喜庆宴会上招待亲友的席面,一般以办喜事者的经济情况而定。
当时,在北京市面上承办酒席的大体分为庄眼儿和散包儿两种。
庄眼儿就是由有字号的饭庄子(如福寿堂、惠丰堂、会贤堂等店家)来包办;所谓的散包儿就是由厨行中跑大棚的厨师来包办。
当时,猪八样是比较普遍的席面,也就是用猪肉做上八个大海碗的菜。
在猪八样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就是再上一等的花九件酒席,即去掉油腻的肉菜,加上鸡、鸭、鱼等海味和一些清口的菜。
再讲究一些的就用海参席、燕翅席(燕窝和沙鱼翅)和鸭翅席。
还有一些交际较广的人家,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亲友前来出份子,就需要用回、汉两面的酒席,甚至用回、汉、素、番菜(西餐)四面席。
《燕市积弊》里曾有这样的记载:庄眼儿虽说用的多了,有点弊病,究竟还差不了多少。
能多赚几个钱的地方,就在乎‘萝卜快了不洗泥’。
唯独这散包儿酒席,可跟庄眼儿大相径庭,又没有金匾,又没有铺子,就仗着耍人儿。
凡用散包儿的主儿,必在厨行里有个三亲两厚,未从要办事之先,必得把这位熟朋友(厨师傅)请到他家,预先说明,有多少号人请,得用多少桌菜,早晌用什么,晚晌用什么。
要究起真来,并非是散包儿跟他闹鬼,只要本家一说,怎么省钱怎么好,那就掉在他的网兜里啦。
不怕开好了菜单,也就是早晌看四桌前脸儿,一到后来,是有什么是什么啦(如攒丝不摆顶马儿,攒盘儿改炒肉之类)。
老北京人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大放鹰。
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家一般都设有监席和监厨,以便进行监督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