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庆宴会上,一般常用的是圆桌,每桌可以坐十人,通常只坐九人,下手留出的空位是为了方便茶房上菜。
每个座位前都摆放一个食碟,下边放有几张纸巾,食碟旁摆有一把铜羹匙,另有仅能装三钱白酒的酒壶、一盏白磁酒盅和一双筷子。
宴会开始后,先是让座。
上座也是正座,由本家出面将来宾中的长辈或者娶亲和送亲人员、新式结婚的证婚人及介绍人等让到。
其他来宾也相互让座。
就座前,桌面上摆放着四碟冷荤和拼盘,称之为压桌。
当所有宾客就座后,开始依次上菜。
每上一道菜都要先摆到正座面前,然后依次将前面上来的菜往两边撤。
办喜事通常都是有准备的。
本家如果随意大撒请帖和收礼,而置办的酒席又不丰盛,自己有意从中谋取钱财,这种现象就被人们称之为撒网。
据清朝前因居士《日下新讴》记载:京师习尚拉拢,无论婚丧等事,先备请帖多件,因亲及友,辗转相邀,虽素无一面者,帖至亦必具送分金,谓之撒网。
甚至有他家之事,代为出帖请分。
但这种行为历来被人看不起,甚至还会招来亲友的不满。
出于礼节,酒席正式开始之后,需要谢席。
就是由本家出面,有时是新郎和新娘亲自出马向来宾们说几句客气话,给每桌宾客斟斟酒、布布菜。
有时茶房也会喊一声:话到礼到啦,本家道谢啦您哪!当宴会上来最后一道菜时,照例茶房要喊一声上汤了您哪!以此来告诉大家宴会结束。
这时,尤其是坐在正座首的上宾一定要把事先用红纸包的钱包赏给茶房,这叫做汤封儿。
也有的茶房为了献殷勤,主动送来嗽口水和牙签,当然还是为了那个红包。
十、老北京的南方式婚礼老北京的衙门中以南方人居多,所以京城的婚嫁习俗也受到了南方婚俗的影响,特别是居住在前三门及长安街的百姓,由于多数都是南方人,婚嫁也都行家乡的礼节,所以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南礼。
时间长了,在南半城居住的汉人即便是当地人,也开始沿用南方的婚嫁习俗了。
与北方婚俗不一样的是,南方的婚礼首先要男女两方各请一位有声望的官绅作大宾(也称为央媒)。
从订婚到结婚的一切仪式都由央媒来执行,万一央媒有事不能出席,就由他的儿子或弟弟来代替,其他人都不能替代。
订婚前期,男女两家自己准备两分全帖,亲自用车送大宾,帖子上写道:谨詹某月日为小儿小女文定吉期,恭请执柯,恕不庄启。
第二天早上,男方用车将双方大宾接到,吃完早餐后,男方派两名仆人,头戴低梁帽,脚穿薄底靴,身上穿着蓝袍、元青褂、十字披红,甲仆手捧一匣定礼,里面装着镯子、戒指、头面珠花;乙仆手捧拜匣两个,里面装有从南纸店里买来的庚帖两份,一般是男红女绿。
大宾到女家要取大小衣服尺寸单,并商量迎娶的吉日,男女双方准备好帖子,邀请两家的大宾在当天一起到男方家里。
吃完早饭后,由两个男仆手捧如前的礼帖送到女方家里,女方相应地回赠礼品,也算是定礼。
到了迎娶的日子,男方要预先通知日期,并征得女家同意,然后才开始筹备一切。
此外,还需要聘年高德劭,最好是白发银须、夫妇子女俱全的老人(也称南极翁)一人,赞礼傧相二人,伴郎和伴嫂各二人,伴姑二人,执烛童男女各一人,婚礼指导的老蛮(是婚礼中的重要角色,不仅能指导新娘举行一切典礼,而且闹房时也是新娘的一面挡箭牌)一至二人。
这些人的报酬一般为男女双方家里各出赏金四两,新娘新郎的脱靴钱额外算。
专伺候随嫁的伴嫁婆也是个行家,往往于迎娶前数日就到女方家里,先和新娘熟悉,从话语中问明男家家人情况、拜见礼如何、预备给新娘的所用物品应放置什么地方。
喜期前一天,伴嫁婆头戴红绒花,身披十字红,拿着新娘的小用具到男家,认识男家老幼男女,然后又到布置好的新房查点物品是否安放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