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章 北京的婚姻礼俗(10)

第十章 北京的婚姻礼俗(10)

2025-03-31 02:09:14

为迎娶准备的物品中一般都有古铜镜五面(大的直径一尺四;小的是一对,分别给新郎新娘佩戴)、口杖一根(长二尺,秫秸外裹红棉纸,两端束红绒绳,上端加绒球,将此杖供在寿星码旁,备南极翁祝福及新郎挑盖头用)、杂色喜果两大盘(一盘作撒帐用,一盘分若干包,新郎、新娘、伴郎等均有押袖果)、小儿车一辆(也叫婆婆车),预备仙翁宝座、家僮二人(提两盏红灯,只要新郎和南极翁出入喜堂,都要在前面提灯引路)。

到了迎娶当日早上,由男方用车接各执事的人。

等到伴嫂赴席后,由老蛮将镜、灯、喜果等备齐放在铜盘中请照轿。

喜轿设在喜堂,伴嫂中年长者坐在轿子中间,年轻点的手拿铜盘,一件件递给轿内的伴嫂执行,然后轿帘下垂,等待发轿。

按照南方的婚俗礼仪,一般都是在当天上轿前开脸(就是去除面部的汗毛。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在头发边缘处涂擦。

然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

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有合。

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

由老蛮乘车来到女方家里,为新娘开脸,开完脸,新娘与家人告别,相互哭泣毕,重新敷粉上妆。

男家在发轿前,要邀请两大宾、两赞礼为娶亲者,另外还需再请二到四人在轿子前面骑对子马,而写的全帖是某月某日,为小儿授室吉期,敬求台允。

另外奉上拜匣,用红全帖(名投门帖)写子婿某顿首拜以代迎亲。

娶亲的队伍到坤宅 (旧时联姻,称女家为坤宅,男家为乾宅),留两个家人在外守候,其他人被迎入客厅,依序入座。

过些时间打开门,付酒钱若干,称金钱满地,随后喜轿直接进入中堂门门外,新人装饰齐备,当老蛮喊请赞礼老爷的时候,茶房马上接腔,并乐起。

喜轿抬到大门时燃放鞭炮,院内烧钱粮,并给寿星上香。

等喜轿面向内抬到中堂门槛时,轿子前面东西向设座位四个,伴嫂和伴姑分别坐在两旁。

接着,请新郎入华堂。

于是,新郎穿着蟒衣,不穿褂子,在前面引红灯。

伴郎从左阶上到中堂,面向轿子鞠躬,新郎则用手扶轿子。

赞礼完毕后,新郎从右阶下退步回去更衣,回来时穿着补褂六品顶戴,头上插着金花,双肩披红,两个袖里装着喜果,襟子上戴着铜镜,在中堂上等待。

新娘下轿时乐队奏乐,三请新娘。

下轿后,老蛮喊搭轿撤轿,新娘站在右边。

赞礼开始二请,新郎仍然由伴郎带着到喜堂,站在新娘的左方,赞礼开始念祝词,夫妻对拜,行三跪九叩之礼。

礼毕后,由未婚女性手执红灯引导到喜堂,夫妻二次对拜完毕后,又在铜镜纽上系上红绒绳,名为结解同心。

然后牵红(红绿两条绸子并行系结,新夫妇各拿一端),执烛(童男女各手拿灯点燃红绿烛,戴着红绿绣花巾)在前面引路,这时候传袋(新娘脚不落地,要在布袋上行走,放在地上的两只红布袋从花轿前传至中堂,新娘在红布袋上行至中堂,为传袋。

袋与代谐音,含有传宗接代的意思)。

老蛮喊:动乐呀!新婚夫妇进入洞房,坐在床上,随后老蛮请赞礼入房撒帐(将五谷种和铜钱等物成把成把地撒向床铺,让床头的一群童子相互争抢,象征子孙昌盛)。

老蛮退出后,由伴郎伴嫂伺候新娘和新郎喝交杯酒,吃子孙馍团团(用江米面制成的小圆粒)。

迎娶的礼完毕后,由伴郎引着新郎用口杖挑去新娘的盖头,其他人退出,各自回去休息,至此婚礼结束。

十一、新式的婚礼辛亥革命后,新式婚礼出现在北京。

北京地区把这种新式婚礼俗称为文明结婚。

据资料记载:早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现代结婚形式就已经出现了。

虽然在当时男女婚事多数还是由媒人介绍、父母主持,文明结婚还只是一种仪式,自己选择配偶只属于少数人,但这种新式的婚礼毕竟从乐队、礼服到典仪、酒会等方面都具有了相当浓厚的西化色彩。

结婚的男女双方只需买来两张结婚证书,填上双方的姓名、籍贯,举行婚礼时,由证婚人、介绍人和男女双方主婚人印证就行了。

迎娶时,前面有西乐队,用马车或汽车接新娘。

新娘身穿白色礼服长裙,肩披白纱,头戴花冠;新郎则身穿黑色燕尾大礼服。

在典礼仪式上,证婚人首先宣布结婚者姓名,然后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由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

最后新婚夫妇向各方来宾鞠躬,礼成,合影留念。

典礼结束后,通常不置办酒席,而是举办象征性的茶话会或者酒会。

当时,在社会上还有专门供租赁文明结婚用品的商店,如西长安街、东华门大街、宣武门内西绒线胡同等,都有专为文明结婚提供的马车、汽车、乐队以及礼堂上的陈设,新郎和新娘的礼服、花篮、手花和胸花等,甚至连结婚典礼的仪式单都给印好了。

到了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为改进习俗,提倡节约,尊重婚礼起见,北平市社会局参照民间新兴起的文明结婚仪式,曾经在怀仁堂成功地举办了一场由李长洲、齐树芸、李英瑜、李昆源、张维勇、郁士元等六位校长为知宾的北平市首届集团婚礼。

若干对新婚夫妇在同一天和同一地点,在同一证婚人的主持下,统一举行婚礼。

当时为了具体办理此事,还专门成立了北平市社会局市民集团婚礼事务委员会。

凡是结婚,市民都可自愿申请参加,每对缴纳婚礼费12元、登记费4元。

随着新式婚礼在北京地区的出现,男女青年们也不再去命馆合婚,而是自己买张结婚证书,婚姻形式也带有浓厚的西化色彩。

虽然守旧人士严厉责难,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他们的责难没有抵挡住进步的趋势。

新式婚礼在京城广泛流行,并成为时尚。

如今,北京已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集体结婚、旅行结婚等新式婚俗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新兴的婚姻礼俗和婚姻文化也在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