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朝以来,我国就已形成丧葬习俗。
由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提倡孝道,所以古代的人们无不遵循这一仪礼。
每遇到丧事,亡者的子女必须要当大事一样来筹办,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尽最大努力让老人安息。
在老北京,人死后通常要设立灵堂进行祭奠。
依照不同的家境,停丧日期也有长短之分。
除了四天‘接三’五天埋和家境极为贫困的人家不计算停丧日期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种种停丧日期。
一般来说,在人死的当天就开始准备棺殓,另一方面要找棚铺搭棚。
所搭的棚是在平地上立杆,即刻也就成了楼台,这与杠夫抬杠一样,都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技术。
在死者家中所搭的棚按不同季节又可区分为冬季的暖棚、布棚和夏季的凉棚、席棚,棚的四周上面一半是玻璃的叫做玻璃棚。
所搭的棚按形式分为起脊棚、一脊一平棚等,有脊的棚只能用在丧事上,经济条件中等的人家都搭平棚,经济条件处在下等的人家好一点的搭一撒竿凉棚,差的只能支布帐子。
除此之外,丧事的灵前还应该有月台,这月台还有头号、二号和三号之分。
头号月台上面有天井,可以在前面、左面和右面搭设台阶;二号月台稍小一点;三号月台只有天井,前面只有一节台阶。
穷人家没有月台,也可以在平地安上栏杆。
老北京时,安葬完死者归来,戴孝的男女来到自家门口不能直接进去。
一般门口都摆放着一个陶瓷盆,里面盛有清水,盆子旁边放着一把菜刀。
送殡的人要依次拿起菜刀,蘸些盆里的清水并在盆沿上磨两下刀,这才能进门。
据说:磨刀是为了杀一杀邪气,以防止死者跟着安葬回来的人进门,对以后不利。
在北京的丧葬习俗中,有身份的人家往往在棺木外加红锦落地罩,左右设有幔帐,在外面看不见里面守灵的丧家妇女,灵前还要扎素花的灵帏,前面挂着白布灵帏,棺材前面摆有红锦大坐椅,椅子前面设有灵桌。
除此之外,在北京的丧葬习俗中还有如接三、送三、辞灵、大殓、小殓等等繁琐的风俗,在后面我们将进行详述。
解放后实行殡葬改革,将土葬改为火葬,繁琐的丧葬仪式已有了简化,但周边的一些地方仍在延续这一风俗。
一、丧事的筹办虽然从遥远的古代开始,历朝历代都有人炼仙丹,祈求长生不老之药,但人的生死是自然法则,谁都没有办法抗拒。
按照儒家的说法,一个人死后,最后一道生活仪礼就是丧葬。
因此,丧事一定要办得隆重、庄严、肃穆。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民国初年,厚葬成风,尤其是一些官宦士绅、豪商富户格外讲究丧事的排场。
还有一些富户居然在老人刚进入晚年时就买一些所谓的寿产,也就是买些房屋和田地,以便老人死后用变卖来的钱为死者办理丧事。
有些中、小门户人家也不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争相效仿富户的做法。
家境贫困的人家则采取变卖家产、借贷等办法为亡者大办丧事。
这样不仅造成财力和人力的浪费,也使家庭和个人承受过大的经济负担。
老北京一般实行土葬,而丧事的筹办也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更是佛教和道教宗教仪式的综合形式。
从晚清起,这种形式就被传习下来。
当时,北京的满族和汉族都认可这个传统的仪礼,皆遵照佛、道两教的仪礼来办理丧事。
所以也就有了倒头、接三、送库、成主、发引、烧伞、烧船桥、一百天、办周年等许多讲究和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