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京味文化 > 第十一章 北京的丧葬习俗(2)

第十一章 北京的丧葬习俗(2)

2025-03-31 02:09:14

所谓倒头,就是在死者还没有咽气的时候,从原来睡的炕上换到另外准备好的床板上,然后为病人穿寿衣。

在人咽气后,如果死者的上边没有长辈,就将尸体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就只能放在偏房,这也叫小殓。

接着就是报丧,也就是亡者家人给亲朋好友送信,以便他们前来探丧,并见死者最后一面以做哀悼。

接下来请阴阳先生来验视死者,然后贴出殃榜,说明入殓的时间以及丧事的一些事项等等。

死者的亲属们都要穿孝、戴孝、置办棺材、搭丧棚、设灵堂、停灵等。

所谓成主,通常是封建仕宦人家为家族族谱后续而举行的一个仪程,也叫点主、题主。

仕宦人家死了长辈,为了续上族谱,确立死者在宗庙的地位,在发引(送葬)之前一般都要选择一个吉日,为死者在宗庙立一个木头做成的牌位,牌位上写着:显考某公讳某某府君之位。

其中,位字最上面的一点要用朱笔点上一点红,叫做成主,也叫点主。

点主一般由死者生前友好来点,也有的人家请和尚点主,仕宦人家或富豪则请社会名流为死者点主。

在出殡的路途上,只要是需要烧纸钱的地方都要烧上一些纸钱。

同时还需要在路上设立路祭棚、路祭桌,当出殡的队伍经过时要进行公祭。

通常摆的是茶桌,也并不是为了祭奠亡者,而是为了慰问亲属。

出殡的队伍到达墓地后,要再次整理墓坑。

棺柩下葬时,全体戴孝的亲属要下跪。

这时鼓乐齐鸣,棺木被慢慢地降放在坟坑,平稳后先由孝子往墓坑中填土。

孝子们排成一行,沿着墓边里一把、外一把地把土撒向墓内和墓外,转成一圈才停下来,这也叫圆坟。

接着,开始用铁锹填土,而幡杆则立在棺木中间一起被掩埋,墓坑用土填满后就堆成了坟丘,幡杆的上端露出坟头,这时花圈、换联、纸活等都要被烧掉。

此外,坟堆成丘后,朝南的一面要垒上墓门,人们以后祭扫上坟、供祭品、烧纸钱都在这里,有的人家还会在这里立上墓碑,上面写明死者的姓名、身份等等。

以前,世代居住在北京的人家差不多都要买墓地,而且是祖辈相传。

多的有上千亩,少的也有几亩。

如果家里死了人,便根据尊卑长幼埋在自家的坟地里。

坟地一般也有看坟人。

对老北京人来说,丧事的筹办特别重要,因此也备受人们的重视。

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封建社会的法权。

如死者的后人为了继承死者生前的财产,就必须非常隆重地发送死者。

若死者没有发送,后人就不能继承死者的财产,只有在死者发送和施行礼节(像打幡和摔盆)后才有资格继承财产。

有时,发送亡者所需的费用并不一定是由继承人自己出钱,而是从死者的遗产中拿出一部分。

如果死者的丧事筹办的很隆重,那就既体现了继承人的孝道,又炫耀了自己门户,一举两得。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兄弟之间的分家在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在发送老人时花费多少。

在丧事筹办上花费多的则分的家产多,反之亦然。

二、报丧报丧也称告丧,起于周代,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一般是在亲人死后由孝子孝孙亲自把消息通知给亲友和村人。

以前,如果是天子驾崩,就要立即通知各诸侯,并通报全国,诸侯闻讯后应立刻赶来奔丧。

如果是诸侯死了,首先应该告知天子,同时归还天子所赠送的玉珪。

如果是普通人家的父母或长辈死了,子孙都要戴重孝,由死者家的晚辈或请亲邻前往亲族好友家叩头报丧。

如果是在报丧的路上遇到亲友,需要就地叩头报丧,对方无需还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