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官宦之家一般都还有报丧的讣告,通常写成如下格式: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某大夫,某府君,痛于某年月日时寿终正寝,距生于某年月日时,享寿若干岁,不孝某某等随侍在侧,亲视含殓,遵礼成服,谨择于某月日安葬,叩在乡、学、世、寅、戚、谊、谨此讣闻。
某日接三,某日唪经。
此外,还要写清楚伴宿(公开祭奠一次,称之为伴宿)、发引(俗称出殡)等内容,最后写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颡。
死者大殓(后面将有详细介绍)前,家里人要先让亲朋好友前来探丧,也就是看死者遗容。
以前的官宦和绅商富户一般都用本家门房的名义,临时发出口报,也叫报丧条子,大约为本家某老爷(或某大人,或本家某夫人)恸于夏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男曰正寝,女曰内寝)。
谨择于某日某时大殓,某日接三。
特此讣告。
下款则是某街某胡同某宅门房某人报禀。
而且要把收报丧条子人的姓名写在红纸条上,再贴在报丧条子的上端发出。
口报只是为了通知至亲好友来参加大殓而写的,到后来也变成了通知参加前来接三(又叫迎三、送三,是指上界神、佛对亡灵的接引,接三前要到冥衣铺按一定尺码、款式、质量糊车马、箱子各一份,到了接三那天要举行吹奏鼓乐、迎亲朋吊唁、焚化纸糊车马等活动)的信了。
有时,报丧的孝子来不及做孝衣,头上只戴个孝帽,腰上系一根孝带,到了别人家门口要先拍门,等这家人出来、依据民间的说法,孝子是不能进门的。
不论这家门里出来的人是自己的长辈还是晚辈,都要先磕头(也叫丧头,比正式磕头简单,两手一扶地一哈腰就算了,不用正式跪拜),说出死者身份和入殓时间,这时才可以离开。
死者家门口也要贴出用白纸书写的报丧条子某宅丧事、恕报不周,并将定下来的丧事礼仪日程一起公布出来,如:谨择于历月日接三、谨择于历月日首七禅经、谨择于历月日番、道、禅经伴宿送库、谨择于历月日辰刻发引。
与此同时,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死者家中所有的门联、盆景、帽镜和穿衣镜等摆设都要贴上白纸,原则上要求不能露红,屋内的相片也要翻过去放置。
三、棺木棺木通常也叫寿木,在老北京人看来,棺木是一个人一生喜怒哀乐、奔波劳累的总归宿。
北京有句俗话:要强一辈子,只有个好房子便已知足。
可见人们对棺木的重视程度!棺木材料和质量各不一样,好的棺木一般为帝王所用的茵沉木,其次是封建王侯所用的金丝楠,而一般的官宦、绅商富户用的是杉木,普通百姓则用松木、黄柏或河柳、椴木等。
做棺材的匠人被称为斜木行,俗话说成蒙人骗鬼。
之所以这样称呼,主要原因是这些人中的不良者会拿椿木顶茵沉木卖。
在清代,北京棺材的做法大致分成三种,即汉材、满材和行材。
汉材:也叫蛮子材,盖最厚。
前面做成月牙形,两边一样厚,棺材底特别加厚,比例是三、四、五或是四、五、六。
汉材的棺盖上有三个叫做销眼的小孔,入殓加盖后就把木塞塞上,但留着有多半截浮露的棺盖,等到伴宿之夜将塞子钉进,叫做下销。
下销之后,棺材就不能再被打开。
茵沉或楠木不是常人所能用的,一般的北京人家通常喜欢杉木,棺材由十三根杉木拼成,棺盖四根,帮底各三根,被称为杉大十三圆。
杉木棺材也有整花和半花的分别。
棺材前后露出杉木心年轮的为整花,用大点的杉木劈为两半;用十三个半开杉木拼成的称为半花。
实际上,所谓的整花和半花都是匠人用小木片塞成的,一般杉木年轮上没有这么显露的花纹。
此外,还有膘皮材,也就是用做大棺材时剩下的半圆形木料粘粘贴贴地凑成一具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