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材:又叫葫芦材。
棺材帮直下,棺盖做成一平两坡形。
棺盖的前面尖,后面与棺盖上面一样平,用合页相连。
满材的棺材盖、底和帮厚度相同,因此被称为三寸材、三寸五材……满材不同于汉材,没有销眼,棺材的盖和帮有子口卡住,前面的盖帮相连处有一个小空槽,里面放小木板,用铁钉由外面把木板卡在盖上,也是等到伴宿夜,拿去铁钉,棺材板落到下槽一半同样也叫下销,别人不可能再揭开棺材盖。
行材:大致和汉材的型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薄小灵便,可以携带,因此又称南材。
行材虽然体式小,但大半都是用上等的木材做成的。
四、小殓所谓小殓,就是为死者穿衣、换铺盖。
在我国古代,越是贵族,死后穿戴的衣服就越多。
《礼记·丧服大记》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小殓,君大夫士皆用复衣复衾。
小殓之前,要先为死者沐浴,这也叫抹尸。
为了让死者干干净净地离开人世,从卫生的角度来讲,这一程序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固守着这一习俗,而且做得比过去更加完善。
一般在病人还没咽气时就要先把寿衣给他穿上,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简单:人在没死的时候肢体还没僵硬,便于穿戴。
通常我们所说的寿衣也被俗称为装裹,也就是装老的衣裳。
通常老年人遇到有农历闰月的年头就会给自己做好寿衣。
当时,满人或清朝官宦用清装寿衣,也就是清朝官宦的打扮,男的棉袍补褂、顶翎,女的蟒袍、霞帔。
汉人则用明装寿衣,也就是明朝的打扮。
而一般的人家主要是棉袄、棉裤、棉长袍。
死者穿的鞋子必须是布底,并有莲花图案,因为莲台是佛的座位,表示死者脚登莲台。
如果死者穿皮衣、皮鞋或皮底鞋,下辈子就会转生为牲口,是很不吉利的。
同时,死者的内衣不钉纽扣,只缝上飘带。
至于衣料,除缎子外,其他的没有忌讳,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衣服面子一般用春绸、湖绉,不能用夏季衣料。
而且,为死者穿的衣服必须是单数。
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等记载:小殓的时间一般是在死者死亡的第二天早晨,在死者的卧室为其穿衣时,亲属都要不停地号哭。
小殓时,要在死者的口里放上米饭和玉,叫做饭含。
此外,一般还要给死者穿上好几套衣服,并用新棉花塞住其耳朵,用毛巾盖住脸。
为了让尸体不露出来,还需要用一块大巾从死者头上一直盖到脚下,最后在尸体上盖上几条被单,再用布扎紧。
旧时民间都很重视被单,一律用单数,少的三铺三盖,多的九铺九盖。
因死者贴身的一层取铺金盖银之意,则必须铺黄盖白,最后盖上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黄料陀罗经被(在清代必须经过皇帝的允许,但是在进入民国以后就不再有这种限制了),再在死者被上压上一面镜子和一个秤铊。
如果死者已经没有长辈,就停放在堂屋正中,否则只能停放在偏房。
停好后,灵床前先设一个临时供桌,上面摆上一盏长明灯(俗称闷灯),里边用棉花芯蘸油点燃,不能熄灭,这是给亡者到阴间照亮用的。
同时再摆一碗倒头饭,上面插三根秫秸棍,每根棍顶尖上再插一个面球,称之为打狗棒,民间的说法是为了亡者到阴间经过恶狗村时用来打狗。
这时小殓仪式就结束了,死者所有的亲属都跪在灵床前高声痛哭,烧化纸钱,也叫烧倒头纸;并将用棉纸捻成的灯花儿,从灵床前一直摆到大门外,一个一个点燃,也被叫做引路灯。
有钱的人家为了给死者免罪安魂,还会专门邀请和尚、道士在灵床前诵念倒头经,随后用火将事先用彩纸糊好的轿车或轿子在门前烧掉,这被称之为烧倒头车、倒头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