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一场政治风暴过去了;轻轻的,一场巨大的内心风暴结束了。
1957年无论再怎么刻骨铭心,从历史的长河看也只是一个瞬间。
只是,哪怕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哪怕此时的丁是娥已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后怕无穷,眼一闭,腥风血雨还历历在目。
好了好了,终于过去了,日历已翻到1958年的冬天。
在阳光明媚的一个冬日,丁是娥作为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市的代表,去北京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她长长地舒出一口气,登上了北去的列车,正往软卧车厢走去。
解放初期,沪剧界参加民盟的演员很多,顾月珍也是最早的盟员之一,这一次与丁是娥一样,作为民盟上海市委的代表去出席北京的大会,因此都在同一节车厢里。
顾月珍找到自己的软卧铺位,放下行李,安安静静地坐着合目小憩。
正猜想对面一位是谁的时候,听见小门轻轻推移了一下:喔,来客了。
她微微睁开两眼,唇角噙着一朵微笑以欢迎来者。
倏忽之间,微笑遭遇了霜冻:丁是娥? 门口,提着行李的丁是娥也猛地怔忡,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竟不知如何举步。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或许她们俩算不得仇人,但也一定可以算作是情敌。
真是冤家路窄。
两个人都入了民盟,又在同一年入党,居然还一起成为民盟上海市的代表。
同车也就罢了,怎么还同一个包厢面对面? 1951年戏院后台的对峙仿佛发生在昨天。
顾月珍自然是扭转了头,惹得领座的列车员也很惊讶:不认得? 认得,认得,哪能不认得,她是顾月珍同志。
丁是娥是如何伶俐之人,一闪之间她就找准了位置,给自己找到了认识的理由。
经历了1957年的洗礼之后,再大的事她丁是娥也都会坦然面对了。
个人恩怨算得什么?不就是为一个过了气的解洪元么?还给你吧,只不过经法律认可的夫妻关系不是一件物品,想还就能还。
列车员用崇敬的眼光望着她俩,说自己母亲最爱沪剧了,最爱看顾老师和丁老师的戏。
她一边替丁是娥放置行李,一边又张罗倒茶,泉水丁东似的自顾自倾诉。
不过也多亏有了这个叽叽呱呱的小姑娘,否则两下里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顾月珍此时已是一名中共党员。
党员要有胸怀,要有肚量,但不知为什么,只要见着丁是娥,她就像喉间梗着一只苍蝇,只觉得恶心。
令她想不明白的是,共产党怎么会让丁是娥入党?大鸣大放时丁是娥放炮的文章上了报,反右时听说她要被划成右派了,当时还有点同情她,如果她真的被划成右派,那解洪元的日子就真正难过了。
奇怪的是,反右结束时,丁是娥非但不是右派而且还很快入了党,跟自己一样成为沪剧名演员中第一批被发展的新党员。
这就是丁是娥有旁人不及的本事了。
顾月珍从心底里鄙视她,旧社会出卖色相,新社会抢人家老公,唱戏做人争出风头,处处想拔头筹,做人从没有自己的原则,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借风的风筝,凭借风力,哪怕是飞到天边去依然算不得自己的本事。
真的,你有什么了不起?你热爱新社会是假的,你拥护共产党也是假的,你肚子里有几根花花肠子别人不知道我还能不清楚?顾月珍就这样想着,爱理不理的样子,闭她的目养她的神。
好在先后进来了别的同志,冲淡了两人的僵持气氛。
从上海到北京旅途要二三十个小时,不过,顾月珍是不怕的,我不要看你就不要看,谁来都没办法劝。
她们的芥蒂是公开的,但却偏偏排座把她俩排在了一起。
民盟上海市委这个好心婆婆总希望冤家宜解不宜结,同一剧种的名演员低头不见抬头见,难道是希望她们通过这次北上而捐弃前嫌么?但是,顾、丁之间的陈年疙瘩能解开吗? 车厢里的关系微妙起来。
有外人进来时,她俩有说有笑;外人走开剩下她俩,就谁也不理谁。
初起丁是娥还没话找话说几句,但顾月珍没一点诚意,一只碗也就丁当响不起来了。
只要单独在一起,丁是娥就有点害怕顾月珍的眼光,那一副不屑为伍的样子实在伤人太甚。
演艺界啊演艺界,就怕这种知根知底的藐视。
好在顾月珍这样的对头只有一个,下了车就好了。
丁是娥如此想定,也就释然了。
毕竟只是一趟旅途么。
北京是首都,但在50年代还是毛主席的代名词,就像歌里唱的北京有个金太阳。
如果说见毛主席可以成为人生的目标,那么丁是娥的目标早就实现了。
而顾月珍才是生平第一次去北京。
顾月珍毕生的三大愿望眼看就要成为现实了:党,入了;国营也快了,努力沪剧团划归长宁区,由区宣传部副部长孙绍策率工作组下来负责整改,改完就变国营了。
最后一项愿望是上京演戏给毛主席看,她相信,只要她努力,一定会有这一天。
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来看我母亲的心愿,让我想起她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孙绍策的话:你母亲是个简单的人。
这话可以看作是表扬也可以当作是批评。
因为简单的人单纯,也就是铁着心一条道走到底,哪怕是撞了南墙也不晓得拐个弯;简单的人让人不设防,让人一眼看到底;自然对付这样简单的人,也用不着花大心思。
她的三个心愿成了她的生活目标,一心一意百折不挠,真心诚意地向着救星红太阳,一心一意地想见伟大领袖毛主席。
从2004年的角度再来看母亲的心愿显得有点可爱可怜,说出来也许让今天的年轻人觉得不可理喻。
顾月珍心地善良,思想单纯,虽然从心底里不要看丁是娥,但连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总是要把丁是娥拉出来攀比?有时候连自己都怀疑:一边是不耻于丁的为人,一边又不自觉地把丁得到的东西当作自己生活的目标:丁是娥,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而且早在1952年已经演戏演进了中南海;自己呢,还仅仅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妇女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民盟上海市委候补委员……不过,母亲还是幸福的,毕竟她拥抱理想。
到北京了。
按理顾月珍的愿望也可以算完成了,这里毕竟是领袖住的地方。
车过天安门的时候,远远地瞻仰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她会心潮澎湃热泪盈眶,会在心里与毛主席默默对话,有时候顾月珍的单纯与孩童没什么两样。
上海代表下榻在和平宾馆。
进了店,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房号。
顾月珍跟着服务员往楼上走,当她在自己的房间门口停下时,惊讶得瞪大了两眼,房门上贴着并排的两个名字: 丁是娥 顾月珍  [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