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块是微处理器,即芯片,就是让个人电脑成为可能的东西。
这个芯片的能量决定于压制在纤细硅片上的开关的数量,和这些开关之间的连接。
那时,最好的芯片有成百上千个开关,但是设计者们已经开始想象拥有几百万开关的芯片了。
每个开关就是一个智能的载体,相当于一条大脑神经。
在微处理器上的开关总是非开即关,不是1就是0。
芯片的特别构造有利于执行计算机的程序指令,程序最终被转译成一串串的0或者1。
协同工作的开关越多,程序执行得越快。
然而每种微处理器都有自己独特的界面,或者说独特的接收指令的方式。
结果,有不同指令集的芯片是不相容的,这意味着为一种芯片设计的软件不能适用到另一种芯片上。
操作系统是IBM个人电脑需要从外部买入的另一部分,于是它关注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微机软件市场,寻找供应商。
微软的主要竞争对手当时并不看好IBM,但盖茨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一瞬间就判断出这笔生意的重要性。
他甚至没有一个操作系统,但是他知道可以上哪儿去找一个。
西雅图也是硬盘操作系统(DOS)创作者的故乡,DOS可以控制英特尔类型个人电脑的基本功能。
这种电脑恰好是IBM准备经营的个人电脑。
虽然那时的DOS还做得比较粗糙,但它能使用。
只花了5万美金,盖茨就买到了这组程序,但他并没有告诉DOS的创作者关于IBM的兴趣。
后来,有些人把这次购买叫做世纪性的交易,但也许叫世纪性的偷盗更确切些。
盖茨一直否认在他财富背后隐藏有巨大的罪恶,但如果承认有,也就是他购买DOS的行为。
当然,如果盖茨没有保留他可继续将DOS卖给IBM的竞争者的权利的话,DOS也不会那么值钱。
这样的策略使盖茨走上发财之路显得更加清晰了,尤其当IBM个人电脑最终成为方兴未艾的个人电脑市场的行业标准的时候。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苹果电脑,每一个微机生产商都觉得,唯一一条能和IBM竞争的路子即是销售和IBM个人电脑一样的克隆机。
制造一个克隆机除了需要其他硬件,还需要的就是从微软那里购得DOS的使用权。
于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DOS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微软的铁饭碗:而对个人电脑生产商而言,购买DOS便成了市场准入的首付代价。
其实盖茨后来并不仅仅依靠DOS。
他想要占领个人电脑软件的所有方面,从办公室的处理文档到家庭的休闲娱乐。
除了DOS,微软还销售Basic,其他编程工具,还有应用程序,比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等。
盖茨也期待着微软正在创建的一个程序的诞生,名叫Windows。
DOS的缺点是仅仅打开一个文件,复制一个文档,或其他任何很普通的操作,都要求使用者记住看起来没多大意义的指令组合。
为了使人们更容易地操作电脑,Windows呈现了一个可视菜单界面,可以显示常用的指令、文件、程序以及其他硬盘里储存的东西。
用户可以指挥屏幕上的小箭头来选择指令(通过使用连接在键盘上的,手掌大小的一种定位设备,名叫鼠标)。
1988年夏天,比尔?盖茨成了新生代企业界大亨的杰出代表:软件业巨富。
正如石油业在上世纪产生了一批富豪,野猫程序员们使自己成为了美国自力更生致富人群中的一员。
因病离开微软的保罗?艾伦当时的身价就过亿。
其他主要的软件公司的奠基人都值这个数。
盖茨在他三十三岁的时候,就成了美国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但钱并不是他的动力。
对我来说,跟一伙聪明的工程师一起工作,研发出产品,然后你走出去看到人们确实在使用它们,这才是更大的乐趣所在。
他说,比起用与软件不相关的方式挣钱,我宁愿免费去做软件。
当他被标榜为企业家时,他总感到不高兴,宣称:如果可能,你朝我大脑里面看看,它其实充满着关于技术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