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与汉、白、纳西、藏等民族交错杂居。
过去,普米族有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现在,普米族地区大都通用汉文。
普米族崇拜祖先和自然,信仰多神,节日有大过年、大十五、尝新节等。
一、山岳生态文化普米族是古代羌人的后裔,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长江源头的青海玉树地区,曾创造出辉煌的游牧文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普米族的祖先迁徙到四川甘孜、阿坝和凉山一带,后来又迁徙到金沙江的宁蒗、永胜和丽江。
宋末元初时,甘孜中部、凉山南部以及滇西北的部分普米族人陆续向南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兰坪境内。
这时,兰坪境内的白银冶炼和矿石开采业十分发达,兰坪已是滇西北的经济枢纽。
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就需要大量的运输马匹。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耕和畜牧业生产,他们在畜牧交易过程中,不但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还认识到如何珍惜和利用草原及其他生物资源,而这一切就是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人与自然间长期和谐共处)形成的基本原因。
普米族生活的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物群落,不但为他们提供高效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条件,还为他们带来创造经济收入的资源。
比如这里有价格昂贵的茯苓、虫草、贝母、天麻等药用植物,还有珍贵的羊肚菌、松茸、木耳、香茹等菌类,这些都强化了他们山岳生态文化的意识。
普米族山岳生态文化的形成不单有经济方面的原因,还受到社会基础的影响。
他们利用传统的宗教理念规范宗族成员的行为,并在自己居住的势力范围内划分出宗族共有的神树林地、水源林地、风景林地、风水林地和肥源林地,剩余的都分配给各户,让他们管理林地。
各户要负责林地的除草、防火等工作,林地里的东西轻易不得采伐。
若盖房屋需采伐木材,必须经过长老的批准,才能上山砍伐。
这种社会管理结构,也是普米族形成山岳生态文化的原因。
普米族的山岳生态文化使他们在与自然的长期共处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模式,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普米族人在祭神山的经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用钢刀来驱赶侵扰您的魔鬼,用生命来保护您,杀死人间万恶之徒,以免除对您的伤害,保佑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这段朴实的话表达了他们与自然、天地之间的亲和关系,也是他们山岳生态文化的精髓所在。
二、普米人的三脚祭怒江兰坪县通甸锣锅箐一带的普米族人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举行三脚祭。
居住在这一带深山里的普米族人家的堂屋都有一个火塘,其由于一年四季不熄火,被称为万年火塘。
普米族人居住在高寒险峻山区,四季寒冷,长期使用火塘主要是用来驱寒。
在这个万年火塘上,有一个用来做饭和煨茶用的铁三脚。
普米人认为这个铁三脚是养活他们世世代代的神物,它和汉族人的灶神一样,被这里的人供奉着。
普米族人做好吃的东西时,首先要祭奠铁三脚。
他们把好吃的东西夹一些放在铁三脚上,家里的主人还会围着火塘进行膜拜,嘴里念一些祝词,其大意是:希望铁三脚天天恩赐给自己好吃的东西,使自己月月吃上好饭,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