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贡山北部的怒江流域,此外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在历史上,独龙族自称独龙、迪麻,史称撬、俅、俅人、俅子、洛、曲洛等。
1952年,依据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过去多靠刻木结绳记事、传递信息。
独龙族自古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所以社会发展较为迟缓,生产力水平低下,住房多为木房或竹房。
他们唯一的节日是过年,过去无固定时间,多在农历腊月举行,节期长短也不一样。
独龙族相信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神,相信鬼。
他们认为风、雨、电、雷、高山、大水、巨石、怪树都有鬼,而鬼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他们为了祈福免灾,总是花费大量牲畜和粮食去祭鬼。
一、独龙族婚俗干栏式住房独龙族的婚俗很复杂,几乎包含了社会不同发展时期的多种婚姻形态,有原始社会的群婚以及后来的对偶婚、一夫多妻、妻姊妹婚、非等辈婚等形态。
独龙族还盛行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能和舅方家族联亲,并因此形成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循环的婚姻关系。
此外,独龙族中还有姐妹共嫁一夫的妻姊妹婚,以及哥哥死后弟弟娶嫂子的转房制。
按独龙族人的传统习惯,某家生的几个姊妹必须先后共嫁给一个男子。
他们认为几个姐妹嫁给同一个人,可以和睦相处,还能亲上加亲。
转房制的出现,也是产生独龙族人一夫多妻现象的一个原因。
在众多兄弟中,大哥死了,他的所有妻子转给二弟;二弟死了,所有的妻子又一并转给三弟。
后来出现的非等辈婚配是说,在嫁娶时,不管年龄的大小以及辈分的长幼。
这样就出现了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的小妾;儿子死后没有弟兄进行转嫁,公公还可以纳寡媳的现象。
此外。
还出现亲姐妹分嫁给一家父子,姑母和侄女同嫁一夫等现象,这些都是原始群婚的表现。
这些婚姻状况都大出现在解放前,因为那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解放后,独龙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旧的妻姊妹婚、夫兄弟婚、非等辈婚,以及固定的家族外婚制婚俗都被废除,一夫一妻制开始确立。
这时,独龙族男女青年的婚姻就比较自由了。
男女青年通过接触相爱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
姑娘把自己精心织成的独龙毯或绑腿送给小伙子,小伙子则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
提亲时,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人为自己去说婚。
说婚人从小伙子家提上一把茶壶、一个口缸、一袋茶叶,带着几包香烟,就到女方家去了。
说婚人到女方家后,不管女方家人的态度如何,先以最快的速度把茶壶灌满水,放在女方家的火塘上烧开。
然后,他取出茶叶和茶缸,到姑娘家的碗柜中拿出碗来开始泡茶。
此时,姑娘家的人不管同意与否,都要围在火塘边。
说婚人把泡好的茶倒入碗里,按长幼顺序送到女方家人面前,先敬姑娘的父母,然后是姑娘的兄弟姐妹,最后是姑娘。
说婚人送上茶水后,便开始进行说婚任务。
他会夸小伙子多能干、多诚实,家里人如何好,然后把姑娘再夸一番。
他说一阵后还要唱一段,唱一阵后又接着说。
这期间,姑娘的家人什么都不说,只是仔细地听。
如果女方父母把摆在面前的茶水喝了,就表示他们已经同意;姑娘要是把茶水喝了,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下来。
如果说到夜里,说婚人还要把凉茶水烧热。
要是说到深夜还没有人喝茶水,他就只好第二天晚上再来。
如果接着三天晚上都没人喝茶,就说明姑娘家不同意这门婚事。
如果还要说,就只能等到第二年再来,或者让男方另打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