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里的麦子成熟时,因这一时期雨水很多,就是布安龙时节了,女人们就要在火塘上方摆放一个大簸箕烘烤收割来的麦子。
这时候天气很热,人们都喜欢吃酸竹笋汤,而且在铁三脚上烧水,且水很快就能烧开。
等山上的松叶开始黄了,就是阿送龙时节。
在这段时间里,女人每天早晨都会到附近的包谷地里掰下青包谷给全家烧烤来吃,然后去地里收割小米、摘南瓜。
山上开始下霜,树叶一天比一天黄时,就到了阿长母龙时节。
女人们忙着收包谷和牧草;男人则砍来树杆,搭盖贮藏用的包谷楼。
这时地里的庄稼都收完了,老鼠会到处找东西吃,人们就在包谷楼的柱子底部捆绑很多荆棘或芭蕉叶,使老鼠难以接近粮食。
最后成熟的鸡脚稗收割完之后,山上就开始有雪了,女人们会从早到晚去附近的山上砍柴,准备度过寒冬的柴火。
三、独龙族文面女独龙族的男子不文面,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却要文面,女人文面已成为独龙族一个奇异的习俗。
据说:他们的这一风俗由来已久,《新唐书》中的文面濮、《南诏野史》中的绣面部落,都是称呼独龙族的。
至于为什么要文面,说法有很多:有的说是为了防止被外来民族抢去;有的说妇女文面是美的象征,不文面的姑娘以后会嫁不出去;有的说是为了死后能与灵魂相认;有的说文面可以避邪;有的人猜测说这是作为区别各个氏族或家族部落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与原始图腾崇拜有关,因为在独龙族的信仰中,人死后的亡魂会化成蝴蝶飞走。
至于产生这个习俗的真正原因,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独龙族的女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家里就开始给她文面。
先用竹签蘸上锅底的烟灰,在女孩的嘴、鼻梁、脸颊和眉心的四周描画出一些纹形,然后请一个人手持竹钏和拍针棒沿纹路打刺。
刺下一针,血水马上就会流出来,赶紧把血水擦去,快速地敷上锅烟灰。
等三到五天创口好了之后,皮肉上就会出现青蓝色的斑痕,成了擦洗不掉的面纹。
居住在独龙江上、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的面纹存在着较大差异,不但图案不相同,而且面纹的部位也有区别。
居住在下游的独龙族妇女,她们大多只在嘴唇下部和下巴部分纹条纹,条纹呈上下线形,也有部分人在鼻子下人中部位左右也纹上线形纹理,远看有点像男人的胡须。
而来自独龙江上游的妇女则是从额头起,面纹布满整个脸部。
这里的一些老年妇女,不但满脸都是面纹,而且头发剃光后,头上也全是纹上去的黑色纹理。
不过,现在的独龙族女孩不再文面了,当地能见到的文面妇女已经很少,这一习俗早已不再沿用,据说目前仅有几十位文面女健在。
四、努瓦独路娃独龙族在祭天神时要进行剽牛活动,而且全寨人都必须参加。
大家聚在一起喝着米酒,跳起被称为努瓦独路娃的杀牛舞。
人们确定好祭天神的日期后,就在前一天准备好滚圆膘壮的黑色公牛。
到了这天,男女们斜披着一块独龙毯,男子袒露左肩,佩带弩弓、箭包和挎刀;女子袒露右肩,从四面八方赶到寨子中心的场地。
黑牛被拴在场地中央的柱子上,身上还披着一条崭新的独龙毯。
到场的妇女们在牛角上挂起很多串珠。
黑牛被打扮好后,由寨中的老人牵着它绕场6圈,在场所有的人纷纷向牛抛撒粮食。
牛后面还走着两个人,他们抬着一个大锣,不断地敲出低沉而有力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