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人外出时,筒帕里都放着一个用竹子刻制而成的酒筒。
在路上熟人相见,不相互递烟,而是相互递盛着酒的酒筒。
到景颇族人家做客时,主人先拿出来给客人喝的不是茶水,而是酒。
接过酒还不能直接就喝,要先倒回一些到酒筒里,然后再喝,这样表示对主人的尊敬,主人会特别高兴。
如果景颇族人家里来的客人多,主人就不亲自挨个敬酒,而是把酒筒交给年纪大点的客人,意思是要这个人代表他的心意,给大家一一敬酒。
这人接过酒筒后,需根据客人的多少和酒筒里酒的多少,给包括主人在内的每个人倒酒,但必须在酒筒里留一点酒做酒种,这样表示竹筒里的酒永远喝不完。
大家都倒好酒后,主人自己先喝一口,其他人才可以喝。
而且在喝酒时应该使用筒盖,不能直接用酒筒喝。
很多人共喝一筒酒时,要先让给老人喝。
每个人喝一口后,要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传给别人。
四、景颇族服饰美丽的景颇族少女景颇族男子一般穿黑色的圆领对襟衣,这种衣服袖子短衣面窄,下襟也较短,不及腰部。
他们下身穿短而肥大、裤脚边有绣花的筒裤。
壮年和老年人一般使用黑布包头,青年男子大多喜欢用白布包头,白布的一端绣着花纹,包头布下还坠着一些红须。
景颇族男子还有穿耳的习俗,一些未婚男子喜欢把情人送的耳环、项圈、手镯戴在身上,部分青年则喜欢在小腿弯处套一个黑色的藤圈。
景颇族成年男子外出时习惯随身携带刀枪,而且弓不离手、通帕不离肩(连着背带的长方形背包)。
景颇族男子由于经常身佩长刀,所以大多都有系着长刀的背带,老年男子的背带上常饰有虎豹的牙齿。
景颇族妇女一般上身穿黑色圆领对襟短衣,袖子细长,上衣的前后和肩上都钉着很多银泡泡和银片。
手上戴一对或几对粗大的刻花银手镯,脖子上挂着六七个项圈,或一串银链子和银响铃,耳朵上戴着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
许多妇女还喜欢用藤篾编成藤圈,涂上红漆和黑漆,围在腰部。
景颇族妇女大多都穿羊毛线织成的筒裙,筒裙多为黑底,少数是红底,裙子上用红、绿、黄、蓝、紫线织出绚丽的图案。
景颇族筒裙图案取材广泛,素材来源于大自然和现实生活,图案可分为瓜果种子、草木花卉、飞禽走兽三大类,最常见的图案有老虎脚爪、竹桥花、猫脚印、南瓜藤、蝗虫牙齿、毛虫脚、生姜花等。
筒裙由三块布拼成,围在腰上的一面是黑线织的,一般不能倒过来围,其他两面都有花纹。
筒裙一般呈长方形,长宽各5尺多,披在身上可以御寒,还可以当被子盖。
景颇族姑娘通常喜欢在短衣下摆和筒裙衔接处系一条颜色艳丽的红腰带,年纪大一点的妇女则喜欢戴护腿。
护腿是套在腿上作为御寒或装饰用的布套子,妇女们为了美观好看,还在布套子上绣满各种花纹。
五、景颇族勒绒勒绒是景颇族的乐器之一,在筚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也是一种管身较长的气鸣乐器。
它用竹管做成,由主管、送气管和吹嘴三部分组成。
主管又称发音管,由两截竹管套接而成,管长1米左右,其正面开有4个孔,背面开有1个孔。
正面的孔开在下截管上,孔距不等,背面的孔开在上截管上。
送气管管长50厘米左右,绑在主管的顶端,且两端留有竹节,管上端近竹节处开有1个小孔,气流通过这个孔发音。
送气管上端的竹节处插有一根3—6厘米长的细金竹管,那就是吹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