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
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
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
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
摩梭人的原始宗教为达巴教。
摩梭人能歌善舞,舞蹈多姿多彩,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较为流行的是甲蹉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蹉是跳舞的意思,即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蹈。
摩梭人的乐器有笛子、葫芦笙、锁呐、鼓、钹、拨郎鼓、手摇铜铃、口弦等。
一、女儿国消失之谜在《西游记》中,吴承恩所写的女儿国并不是完全虚构的,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女儿国。
据史书记载:在现在的云南和四川交界处有一个东女国,其最大特点是重女轻男,国王和官吏都由女人担任,男人不能做官,只能做保卫工作。
女王的旨意由女官传达给国民。
当时的东女国设有女王和副女王,她们都是族群里推出的有才能的女人。
倘若女王去世,则由副女王继位管理国家。
在一般家庭里,也是以女性为一家之主,掌管家中一切事务和财产分配。
在《旧唐书》中,有关东女国的文字记载十分详细。
唐代以后史书中,已无有关东女国的任何记载,东女国就这样神奇地消失了。
据一些学者和专家研究:唐玄宗时期,唐王朝和土藩关系较好,到了唐中期,双方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并进行了长期战争。
后来,唐朝招降一部分土藩人,并让东女国的女王管辖他们。
当时唐王朝还册封东女国女王为银青光禄大夫,品级很高。
到了唐晚期,土藩势力开始强大,多次入侵唐朝,双方又展开了战争。
这时东女国因受战火影响开始衰败,只遗留下一些部落。
后来,唐朝渐渐灭亡,土藩政权也崩溃了。
东女国的遗留部落由于靠近交通要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习俗逐渐消逝。
还有一些部落逃亡到偏远的地方生活,虽然还保留了以前的习俗,但是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经过民俗学家和其他一些学者的考察,目前基本已经确定,历史上的东女国处在今天云南、四川、西藏交汇处,大渡河的支流——大、小金川一带。
他们还惊奇地发现:在这一带,至今仍保留着很多东女国母系社会的特点。
比如:在摩梭人居住的地方,女性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她们掌管家庭财产和其他家庭事务,并分配家庭成员的劳动。
她们的地位和东女国的女王相似。
在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男性是家中的舅舅,地位最高的老母亲则是一家之主。
在婚姻生活中,如果女方生了小孩,男的一般不用养活孩子,也不用负任何责任,女方独自将这个小孩抚养成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的女儿国——东女国已经消失了,但是像摩梭人这样的女儿国却依然存在于现实中。
二、女儿国里的走婚奇俗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被誉为东方女儿国,至今仍保留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生活。
美丽的泸沽湖摩梭人在进行田间劳作、上山放牧、赶集过节时,都是男女结交阿注的好机会。
比如:秋天打场时,男女各自站成一排,挥动连枷打稻谷,而且合着连枷的节拍唱歌。
这时,男子也为自己物色意中人,如果他看中了哪个女子,就会放下连枷,突然跑上前去抢走女子的毛巾、头帕或者腰带。
如果女的不要回自己的东西,就说明他们两个可以结交阿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