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二章 史前遗迹(6)

第二章 史前遗迹(6)

2025-03-31 02:11:25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李家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文物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瑞士的苏黎世,奥地利的维也纳,西德的柏林、科隆、斯图加特,意大利的罗马等名城展览,深受各国友人的欢迎。

1993年1月,国家在江川县城建成立了我国第一座青铜器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品博物馆,出土的大多青铜器都在此处进行展览。

九、富源大河乡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云南富源县城东南,共有2个洞穴,其中的1号洞大约距今10万年,2号洞的时间稍晚一些。

这两处遗址共出土了3枚牙齿,其中2枚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另1枚的年代较之前2枚更早。

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了一件燧石刮削器。

2002年,考古研究所扩大发掘范围,除了发现更多石制品外,还发现了一层平整坚硬的石面。

这个石面大约有30多平米,是用有一定圆度的石灰石碎块铺成的地面。

地面呈灰白色,凹凸不平,但能阻隔潮湿。

当时,由于受条件限制,进一步发掘只能暂停。

在2号洞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2枚早期人类牙齿化石,1枚为犬齿,另一枚为门齿,同时在1号洞中也发现了1枚门齿,这就是上面所说的3颗人类牙齿化石。

接下来,考古工作者在1号洞穴口还发现了古人类烧火遗迹及炭屑。

在发掘2号洞的文化层堆积时,发现了反映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火塘、烧骨、碳屑、红烧土、颜料等,还出土了石球、石片、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大量石器。

后经专家推测:2号洞可能是一个长期居住的场所,或者是一个石器加工场。

此外,在两个洞穴中还发现了数千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猴、虎、巨貘、黑熊、野猪、鬣狗等动物化石。

2006年3月,全国多名专家云集大河乡茨托村,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

当工作组在2号洞内挖到第7层垂直剖面时,发现了一颗古人类臼齿,随后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发掘,却没有发现其他人类骨骼化石。

据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河地区的土质呈酸性,具有一定侵蚀性,骨头很难保存下来。

此次挖掘再次出土了大量石器,其中有一些很精致的刮削器和尖钻器,还出土了鹿、猪鼠、熊、牛等动物的骨片化石。

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发现及出土的大量文物,特别是部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体现出早期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对研究早期人类的文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十、玉溪抚仙湖底庞贝古城遗址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的玉溪市郊区,距首府昆明约60公里,水域面积约211平方公里。

北大考古专家于希贤和两名记者曾多次乘潜艇潜入抚仙湖底,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对水下的古滇遗址进行了观察和勘测。

神秘的抚仙湖通过专家的水下拍摄及对国家有关水文勘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抚仙湖底古文明遗址的方位和成因。

专家们认为:该遗址是一座古滇聚落群,建筑构造与古长城埂相似,聚落群中的各类建筑均采用石料,其中出现大量加工的石材和建筑。

遗址由8个石头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200米的水域里。

8个群落的面积大小不一,区域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

遗址核心区域的5个群落连成一片,各个群落建筑形态各异,水下的深度也不相同,而且聚落区内功能分区也不同,有房基、石板道路及规整的墙体,显示此聚落已初具城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