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有人曾用一句话概括这里的气候特征:河谷盛夏山区春,高原艳秋雪山冬。
当云南西北部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天时,滇南的河口已经到了春天,复杂多样的气候成为云南人在服装上四季同穿戴的根本原因。
而且在全省范围内,一天之中各地的服装也呈春、夏、秋、冬四季形态。
在滇西北地区丽江的中甸一带,海拔高,气候冷,当地人的服装就具有寒带的特征。
当地藏族、傈僳族、彝族、纳西族和普米族的服装都比较厚实、宽大,具有御寒的功能。
摩梭人和藏族小伙子还喜欢头戴毡帽,足蹬长靴。
往南往西走就进入温带气候带,这一地区的人在服装上也呈现出温带服装的特色,其中以白族的服装最具有代表性。
白族聚居区四季如春,白族妇女一般上穿白上衣、红坎肩,腰间系绣花飘带或黑色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脚穿绣花鞋。
这里虽然气温比较暖和,但是早晚比较凉,穿着背心就能抵挡早晚的凉意。
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西双版纳和德宏都是傣族聚居区,他们的服装具有热带特征,窄小紧身,色彩淡雅明快,面料轻薄透气。
傣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穿紧身小背心,外套紧身短上衣,下穿长统裙。
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和基诺族也居住在热带地区,当地的妇女大多穿筒裙,而且比傣族筒裙还要短,多数仅过膝。
十二、粑粑叫饵块云南的饵块其实就是其他地方所说的粑粑,也是用米饭舂制而成的食物。
制作时,先把稻米蒸熟,然后进行舂捣加工,保持稻米原有的筋道。
云南人很喜欢吃饵块,把筒状、卷状饵块都列入年货的行列。
过年时,云南人是绝对少不了饵块的,在春节做饵块、吃饵块、送饵块已经成为一个古老的民俗。
云南饵块中最有名的就是昆明官渡包饵块了,它选用纯洁的宝象河水、晶亮清香的官渡大米精制而成,洁白细腻,吃起来不但筋道,而且又软又糯。
云南人吃饵块喜欢蘸酱,昆明人最爱吃的酱是香甜可口的芝麻花生酱,其他地方则有芝麻花生酱、甜酱、辣酱,甚至还有用云南豆腐乳做成的饵块酱。
云南小吃中有一个很著名的鸡丝炒饵丝,现在已发展成看起来油亮红润、闻起来浓香扑鼻、吃起来油而不腻的卤饵块。
大理巍山还有著名的粑肉饵丝,其被称为都饵块的精品,吃起来肥肉肥而不腻、瘦肉香不留渣。
此外还有咸煮饵块、甜白酒饵块、用麻花白糖煮的麻花饵、牛奶煮饵块等等。
现在,一些人还从西方的快餐中获得灵感,在烧饵块中间夹一片卤牛肉,创作出滇味汉堡包饵块。
十三、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还有一大怪——火车没有汽车快,当然这不是说所有的火车都没有汽车快,而是说以前滇越铁路等线路上的火车速度很慢。
滇越铁路是法国人投资修筑的,是当时铁路工程技术最高水平的铁路。
它于1901年开工,耗资约16亿法郎,动用十几万人力,历时9年修建而成。
其起于云南昆明,止于越南海防,全线总长854公里,云南境内长465公里,越南境内长389公里。
滇越铁路在云南境内的铁路80%穿行在险恶的崇山绝岭里,山的坡度大、落差大,多在海拔900米以上,有隧道150个,还有桥梁170多座。
滇越铁路的双轨间距为1尺,俗称米字轨,所用机车与车厢均为法国和德国制造,称为小火车。
当时选择米字轨就是为了适应云南的地形特征,因为其可让弯道半径减小,路基变狭窄。
轨距变小,车体就会减小,这样转弯会比较灵活安全,上坡下坡也便于控制速度。
但这样一来火车的速度就慢了很多,一些地方的时速仅为20—30公里。
而且火车绕行很多,车体蜿蜒蛇行,这样速度就更慢了,于是出现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