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二章 奇异民俗(7)

第二章 奇异民俗(7)

2025-03-31 02:11:26

小火车是这样,标准轨的大火车在云南境内的速度也是比较慢的。

建国后修建的贵昆线和成昆线,火车一出昆明就驶进了高山峡谷,而且成昆线上有很多桥和遂道,使得火车过了大桥钻山洞,出了山洞过大桥,桥隧占全线总长近一半。

当火车进入四川盆地后,速度就明显提高了,时速从以前的50公里增至80公里。

不仅如此,在有的地段,为了使火车从山脚爬到山顶,铁路被修成螺旋形状,一圈圈地盘绕着往上爬。

在这些路段,必须在列车尾部加一辆车头,前面的机车使劲拉,后面的机车拼命推。

转弯时,速度必须放慢,否则离心力就会猛增,容易导致列车脱轨。

如果用这种速度的火车与其他交通工具进行对比,在相同的距离内,汽车走高速路3小时可到达,走普通的道路要5小时,而火车则要8个小时才能到,可以想见它的速度之慢。

十四、溜索比船快云南西部山岭众多、河流密布,溜索就是悬挂在峡谷之间的一种交通工具,人可悬空吊在绳索上从一边溜到另一边。

使用溜索时,由于重力的作用,滑行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当速度达到最大值时,人会处于溜索的最低点,此时只要人借着惯性往上冲,就能到达另一边。

溜索最早的溜索用竹青皮或藤条扭成绳,绑缚在江或者山崖两边的溜桩或大树上。

溜索还被分为平索和陡索两种。

平索两端高度相近,人溜到中段后就必须双脚站在溜板上,用双手握住溜索攀越到彼岸。

陡索的两边高度不等,溜时人从高而下,瞬间就可以到达另一边。

溜板是过溜必需的工具,在使用溜索的地方几乎人手一副溜板。

老式溜板是一段一尺长的木头,先把它剖成两半,取其中的一半挖成凹形,在上面留一脊凸出,然后掏一个孔,穿入系绳。

过溜索时,先把溜板的凹槽放在溜索上,用绳子系住人,双手抱住溜板,然后一松手,人很快就飞过去了。

现在怒江地区的溜索已经全部改为钢绳,溜板也改成了钢滑轮。

这样过溜索时,不但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而且速度很快,一根长约300米的钢索,从开溜到停溜只需要18秒。

人在溜索上的平均速度为60公里,而一般航船的最快时速也不过30公里,所以使用溜索过江是很快的。

在怒江江面上,还有不少双向单行的溜索,两岸往来的人在上面不断穿行,真是来如风、去如电。

过溜对于怒江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外地人来说可算是一次冒险了。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怒江地区已经开始通船架桥,溜索作为交通工具将慢慢成为历史。

十五、有话不说歌来代云南的少数民族都喜欢用歌声来传情达意,很多年轻人还用歌声为自己找到了心上人,这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特色。

可以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歌声承担了交流、抒情、叙事等功能。

人们之所以用歌来代替说话,是因为云南山高谷深、河流纵横,相互之间交往很不方便。

唱歌比讲话的传播效果更好,高昂的歌声能跨山越河,迅速传递一些信息。

因此在一些地方就出现了隔山相望歌对歌,相会下山又爬坡的情形。

云南少数民族的歌唱习惯,是他们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宗教等因素的积淀。

在原始宗教崇拜和礼仪中,歌舞是宗教活动的形式,也成为宗教活动的主要内容。

人们通过歌声表达自己对神的敬畏,并希望神能听到自己的祷告,从而保佑自己。

后来,这种原始宗教的遗风遗留在人们生活中,并渗透到生产劳动、婚丧嫁娶、喜怒哀乐等很多领域。

此时歌唱还具有娱乐的功能,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所以在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中,生死祭拜要歌唱、爱与恨要歌唱、生活劳动要歌唱,歌声总是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一些民族甚至十分痴迷于唱歌,比如哈尼族人,男女老少都随身带着乐器,甚至流传着不唱歌来嗓发霉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