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二章 奇异民俗(8)

第二章 奇异民俗(8)

2025-03-31 02:11:26

十六、豆腐烧着卖烧着卖的豆腐是指滇南豆腐,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不用卤水点豆腐,而是用井水点,因此成为云南的一大怪。

滇南的石屏县北门豆腐和建水县的西门豆腐,都是正宗的烧豆腐。

其中北门豆腐最有名,因为这里水好。

在制作豆腐时使用两种水,用甜井水泡黄豆、煮豆浆;用涩井水点豆腐。

建水西门豆腐要用卤水点,但是它的特色在包豆腐上。

制作豆腐时,面前放一桶呈半干状的豆浆,制作豆腐的人动作麻利,舀一勺浆放在手中纱布上,三五下就捏成一个小豆腐块,然后置于篾板上,摆满后再拿出去晾。

云南的烧豆腐其实就是烧烤豆腐:先把豆腐放在屋角不通风的地方搁3—5天,并在上面覆一些稻草或纱布,等豆腐略有酸臭味后再拿出来烧。

之所以要使豆腐有点发臭,是因为新鲜豆腐在火上烤不出一层焦黄的外壳,且烤出来味道发酸;而太臭的豆腐,很容易烤得走形,且入口发腻,因此这个豆腐必须臭得恰到好处。

烧豆腐时要使用长方形炭火盆,里面放一些栗炭火,上置钢筋焊成的烤盘。

烧豆腐时,不要火力过猛,这样容易烧焦;但是也不能火力偏小,这样不上火色,口味不好。

把豆腐块放在烤盘上,逐块进行翻烤,中间的要多翻几次,边上的要少翻一些。

一般三五分钟后,中间的干豆腐块颜色会慢慢变黄,并渐渐膨胀起来,原本四方形的豆腐块会变成圆球形,拿筷子一压还显得略有弹性,这样就可以吃了。

把做好的豆腐块掰作两半,外焦里嫩,十分诱人。

吃豆腐时还要有佐料,它一般分为干料、湿料、蒜油料三种。

干料就是在碗里放一些辣椒面、胡椒面、味精、盐巴等,这样蘸着吃起来外焦里烫,入口脆香,辣咸味俱有;湿料就是在干佐料中加入一些酱油和少许芫荽,这样蘸着吃起来外凉内烫、外浓内淡、入口香糯;蒜油料就是不放酱油,而放蒜油及卤腐油,这样蘸着吃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十七、石头长在云天外云南石林石峰戟指,山势森然罗列,如长在云天之外。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景观,原因就在于这一地带处于滇东高原的喀斯特地貌中心,并属于发育典型的岩溶地貌。

在石林所在的石林县,境内土地面积大多被石灰岩覆盖,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地区,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可溶的石灰岩才被雕刻成石峰林立的样子。

因此这里的石头从水下冒出后,不是逐渐长高入云,变成石林的,而是因水长期溶解、侵蚀而形成的。

在石林中,有很多造型各异的岩柱体,人们把这些岩柱的造型形象化、明晰化,并为它们取了很多名字,比较出名的有阿诗玛、千年寿龟、二龙戏珠、出水观音、石屏巍峨、青牛戏水、千钧一发、犀牛望月、风凰梳翅、象踞石台、蝙蝠狂舞等。

鬼斧神工的石林与石林比较相似的地质景观还有土林和沙林,土林主要分布在云南元谋县境内。

土林中的土峰、土柱顶端呈锥型,或者扁平型。

在傍晚的时候,土峰的颜色会逐渐变成金黄色,给人一种古老荒蛮和苍凉遗世的美感。

沙林主要位于云南陆良县,为沙土混合的崖壁和丘峰,大多是山峰相连,只有少部分是独立成林的。

沙林的沙峰沙柱,远看是土黄色的,但是走近观察就会发现它是五彩缤纷的沙砾,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

石林、土林和沙林这些奇异的景观,使云南获得了石头长在云天外的美名。

十八、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云南地貌十分复杂、山岭众多,但却有山有梯田坝有海,谷有红河岭有泉的景象,这也表现出云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独特地理现象。

最能体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独特地理现象的就是哈尼梯田。

这里的哀牢山泉涌汩汩、流水潺潺,蕴藏着很丰富的水资源。

在早春之前、秋收之后去观赏哈尼梯田,会看见在逆光的作用下,一层一层梯田就像很多面明镜。

它们中大的如曲池,小的好似一面镜子,顺坡度块块递进,依山势层层弯曲。

走近这些梯田细看,会发现田埂宽有一尺,上面绿草茂盛,其发达的根系牢牢地抓住田埂,使它变得很坚固。

每块田埂边上都有好几个往下淌水的出口,它们由上而下层层分布,水也从上而下流出来。

在最高处的田块里,水全是从泥墙中渗出来的。

这些水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其源头在山里,山里的水则来自草、来自于树下,这就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缘由和根据。

在云南民间,人们有一种朴素的认识,那就是树能扯水、树能保水。

所以不管山有多高、坡有多陡,只要有树和森林,它们庞大错综的根系就能涵养水源,把水从低处扯上去,让水流到高处。

地表有时看不到水,但是地下水却早已经被提高了,当水积蓄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像泉水一样涌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