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雕梅、炖梅小小青梅上指尖,巧手翻作玉菊兰;蜜糖浸渍味鲜美,疑是仙葩落人间。
这就是文人墨客对雕梅的形象描述和称赞。
雕梅是云南白族的传统名特食品,也是精心雕琢的手工艺品。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的南诏时期,探亲访友者就开始相互馈赠雕梅。
所谓雕梅,就是在青梅果上雕刻花纹,通常以盐梅作原料。
制作时,先把盐梅放到石灰水浸泡,泡好之后取出晾干,然后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各种花纹,并把梅核从雕刻的空隙处挤出。
梅果中空如缕,轻轻压启即成菊花状,然后将锯齿形的梅饼放到清水盆中,撒上少许食盐,以去除梅子的酸味,接着捞出放到砂罐中。
砂罐中还要放入上等红糖和蜂蜜,封口后浸泡数月,等到梅饼变成金黄色时就可取出食用了。
雕梅味清香、脆甜,甜酸味沁人肺腑,因此能生津解渴,开胃提神,因所含的维生素C和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十分丰富,对人体极为有益。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县素有梅子之乡的美誉,当地的姑娘几乎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雕梅,因此这项手艺在当地是衡量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
按照当地风俗,姑娘们出嫁时献给婆家的见面礼中必须有一盘姑娘精心雕制的雕梅。
在新婚之夜,新娘还要摆果酒招待亲朋宾客,而她制作的雕梅就成为人们谈论的重点。
人们不光议论雕梅的制作技艺,还对其味道进行品评。
炖梅又叫黑梅、煮梅,是大理地区的传统美食。
以苦梅作为主要原料,将其浸在陶罐中,把陶罐放在火塘的子母火(谷壳烧微火)中不间断加温约2个月,等到苦梅的颜色变得黝黑时即可停火取出食用。
炖梅非常酸,甚至比醋精还要酸,所以当地人常将其当作拌凉菜和煮酸辣鱼的调味品。
当地白族有句谚语:吃杏遭病,吃梅接命,所以炖梅还属于传统中药,内服能治疗慢性腹泻、痢疾,捣烂外敷能杀菌解毒,对创伤、疮口很有疗效。
在夏天属于解暑饮料,加糖冲释后味道香醇、酸甜,有解渴、去热、镇咳的作用。
十三、路 南 乳 饼云腿夹乳饼提起乳饼,人们便会想起路南彝族自治县的乳饼。
那里的乳饼长约25厘米、宽10厘米,呈斜长扇形,口感非常好。
如果将两扇叠套在一起,便称为一对。
关于乳饼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彝族人长期赶着羊群到水草丰盛的地方放牧。
由于远离村镇,他们便将每天吃剩的羊奶倒掉。
其中一位年轻的牧人很爱惜食物,也非常聪明,看着琼浆玉液似的羊奶被倒掉,非常心疼,就开始寻找不丢掉羊奶的办法。
后来,他从豆腐加工中得到启示,经过反复实践后创制出用酸浆点羊奶制作乳饼的方法。
乳饼是用山羊奶加工而成的。
制作时,先将山羊奶挤出来倒入锅中煮熟,然后加酸浆水点制,待其凝固后压制成薄薄的块状。
做好的乳饼外形与白色的豆腐非常相似,但表面有油质,质地细密,乳香浓郁,还没有酸味。
如果将乳饼放到罐内密封,可存放半年而不变质。
乳饼是高蛋白、高脂肪的滋补营养食品。
经营养学家分析,乳饼含20%以上的优质蛋白质,还有约30%的脂肪。
而且乳饼中的蛋白质是全价蛋白质,其中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消化率可达98%;乳饼中脂肪的品质也非常好,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