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当地的少数民族,如彝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等,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神农传说相同或相似的神话传说,并将发现茶的神农看作本民族的祖先。
《蛮书》中写道:银生茶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而蒙舍蛮就是古代对于云南少数民族的泛称。
在古银生城东的哀牢山上(如今的景东花山芒岔),有三株600年以上树龄的栽培型古茶树。
芒岔地名很有来头,其中的岔是指茶;而芒(蛮、曼)则是指种茶的少数民族地方和寨子里有人工栽培的茶树的意思;曼在傣语中则是指村寨的意思。
这三株古老的大茶树都栽在寨中村民的园地里,并一直被人们采摘食用。
可以说,芒岔(地名)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最好注释。
上述这些都说明了景东的少数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利用、驯化和栽培茶树,并将茶树栽培在自己村寨内的园地里。
佤族的《新谷颂词》中写道:阿达(爷爷)是茶叶,阿奶是棉花,说明佤族人已经将茶看作是与先辈同等重要的灵物。
布朗族在本族的《祖先歌》中,也详细地描述了祖先发现、利用茶的历程,并对祖先进行了歌颂。
拉祜族将茶的发现归功于猎头勒地芭,始终居住在千家寨附近的拉祜族人的传说中讲道:本族的祖先在狩猎的过程中,老猎头勒地芭到树上观察逃窜的猎物,无意中爬上一棵野生大茶树,并吃到树上令人精神倍增的非常神奇的绿叶,于是他们便将这种茶称为者闯撇,就是涩甜叶的意思。
提起饮茶,人们最先想到的方式就是泡或煮。
然而,这些嗜茶成命或爱茶若友的少数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吃茶习俗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茶俗、茶艺,比如佤族的擂茶、傣族的竹筒茶、拉祜族的烤茶、怒族的盐巴茶、尼人的土锅茶、白族姑娘的三道茶等。
当你走进茶乡的少数民族村寨时,就会够感受到不同的、意想不到的吃茶方式。
一、傣族的竹筒茶竹筒茶是居住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傣族人最喜欢喝的一种茶,产于云南腾冲县的部分地区,傣语称腊跺,是圆柱形的紧压绿茶,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在每年的傣历六七月间,傣族姑娘便会趁着大雾刚刚开散、红日正在升起时,背着箩筐到茶园里轻巧而快速地采摘茶树上的嫩芽。
当太阳高高升起、雾气散尽、露水蒸发之后,人们便背着采摘的茶芽往回走。
回到家后,茶农就谢绝客人来访,并把吵闹的孩子送到亲友家。
此时的妇女格外温柔,说话都非常小心,生怕说出不当的话而冲撞了茶神。
制作竹筒茶之前,全家人走路都要轻手轻脚的,并用葱、姜和樟树的叶水烧水洗澡,再换上干净整洁的服装到竹林中的土地庙敬香、放爆竹。
此时,才可以把刚采摘的新茶芽放入锅中杀青。
在火势稍小的时候,主人需要尽快到竹园里将事先选好的新竹子伐倒,顺节锯成筒状,并凿开一道口子,然后将刚出锅的茶叶灌进去,再放在火塘边的三脚架上烘烤,约6分钟左右,竹筒内的茶叶就会软化。
此时需要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叶冲压结实,然后再填满已杀青的茶叶继续烘烤,就这样边烤、边冲、边填,等到竹筒填满冲紧后,便封好口,由心灵手巧的茶女们用刻刀在竹筒上雕上百鸟朝凤、嫦娥奔月等图案,再将灌满茶叶的竹筒一层层码好,用隔年的干松脂点火,升起火塘慢慢温烤,火势不断。
几天后,当空气中飘起浓浓的夹有嫩竹特有清甜的茶香气时便熄火,用刀小心将竹筒剖开,接着取出的圆柱形茶就是竹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