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二章 史前遗迹(9)

第二章 史前遗迹(9)

2025-03-31 02:11:25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科学家对永胜天坑进行了多次考察,最终确定了形成天坑的原因和时间。

原来,滇西北地区处在地震多发区,而永胜又处在澄海断裂带、大厂断裂带和箐河断裂带。

这三个断裂带都属于地震活跃区,在过去的三四千年内曾发生过许多次强烈的地震,其中最强烈的一次发生在1515年6月17日(明正德年间)。

此次地震的震级为8级,震中位于红石崖。

地震对当时的老县城地表产生了巨大破坏作用,不但使此处成为一片废墟,还形成了著名的永胜红石崖天坑大地震遗址。

红石崖大地震遗址的存在对地质新构造运动、生物链的衍生和大震的复发周期等都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如今,此遗址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十五、沧源农克硝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全县多为山区,古时曾被称为佧佤山区、阿佤山区或葫芦王地。

三国魏晋时期,沧源属衰牢县辖区,南朝时属宁州,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地,大理时归永昌府管理,元时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和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时属孟连长官司和耿马安抚司。

民国初年,此处建立了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1963年9月正式定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

在沧源境内,有享誉国内外的三千年古崖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原始生态群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此外,古朴的佤族风俗及多姿多彩的佤族歌舞还使其拥有了佤族歌舞之乡的美誉。

其实,沧源不但有著名的崖画、多姿多彩的佤族舞,还有著名的沧源农克硝洞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沧源农克硝洞被当地百姓称为硝洞,位于沧源县勐省镇农克办事处南1公里的贺猛河东岸,海拔1195米。

这个洞的洞口朝向东北,洞口到岩壁呈斜坡状,地层含有石制品、烧骨、炭屑、化石等。

可惜的是,大部分地层已被当地百姓在挖肥料和龙骨时破坏了。

面对沧源农克硝洞遭到的破坏,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沧市考古所组成文物考古调查队,对临沧农克硝洞进行抢救挖掘,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手镐、薄刃斧、石核等众多石制品。

这些文物的原料为花岗岩、玄武岩砾石,加工比较简单、粗糙,大多是以单面加工为主,而且石制品的平均大小为10厘米。

经过专家初步研究认为:这里属于旧时器时代早期遗址,文化性质应与蓝田人遗址、郧县人遗址相当。

沧源农克硝洞的发现,是继云南省元谋人遗址发现后,再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值得关注的是,在洞穴内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在云南还属首次,这为寻找元谋直立人(猿人)阶段的人类化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研究我国华南与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石林县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20世纪60年代,考古人员在云南石林县发现了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

这是在云南省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当时考古专家们保守估计此遗址大约距今3—4万年。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对这个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停止了,旧石器遗址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在石林县。

40多年后,云南的考古专家再次对这里的人类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很多旧石器,其中有小型石器、水晶雕刻器、半月型刮削器、修理台面的石核等。

这些石器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因为这个遗址中的旧石器与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占统治地位的莫斯特文化很相似,说明此文化遗址距今已有4万—12万年,推翻了当年认为该遗址距今4万年的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