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场的名字为家园。
云南先民信奉万物有灵,这一场主要表演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
第四场为火祭,是由表现内心强烈感情的佤族甩发舞,优美动听的葫芦笙舞,用来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的面具舞,在东巴祭祀仪式中超渡亡灵升入天堂的东巴舞,是由体现云南古代民族牛崇拜的牛头舞组合而成的。
第五场名为涅磐,舞蹈中人们朝拜神山,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最终走向理想国,在这段舞蹈中使用了真实的玛尼石和转经筒等道具。
然后是身穿以黑、红、黄三色为基调的藏族袍服者表演的一段藏族舞。
接下来在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金色的湖上有一棵金色的树,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的童谣声中,整个舞剧转入尾声。
尾声名为雀之灵,杨丽萍为这段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其中雀之灵就寄托了她对宁静世界的向往。
在尾声中,杨丽萍还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使整段舞蹈充满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感。
整个《云南映象》只有100多分钟,从整体上强调了民族舞蹈原生态的内涵,从歌声到舞蹈、从道具到服装都紧密地围绕着这个主题。
但它不是对原生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对原生态歌舞的整合。
因为它一方面的确具有最原生的歌舞和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很多最现代的舞蹈动作以及剧场效果,是一台精雕细琢的民族舞台艺术作品,更是我国民族舞蹈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和有益的尝试。
二、滇剧明末至清乾隆年间,秦腔、襄阳汉调、徽调等声腔先后传入云南,并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新的剧种——滇剧。
它作为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音乐虽然出于秦腔、徽调与汉调,但长期与当地的语言、风俗和地方戏曲融合,已经与这三个剧种的风格存在很大差异了。
其中秦腔丝弦的唱法被划分为甜品和苦品,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
它是以枣木梆击打节拍,具有秦腔高亢、激昂的特点,也融合了云南民歌的委婉、细腻和欢快,因此也被称为云南梆子。
滇剧胡琴源于徽调石牌腔,它与二黄腔同源,所以和京剧二黄近似,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
它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由二流板发展并加以变化而成的梅花板。
表演时,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得繁复,演唱风格如泣如诉,因此常被用于《黛玉焚稿》等情节悲啼的戏里。
滇剧中的襄阳腔是吸收了汉剧襄河派的西皮调演化而来的,旋律流畅,适于表现愉快、喜悦与激奋的感情,常用于《豆汁记》、《菱角配》等喜剧中。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都有导板、机头、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
此外,三个声腔还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秦腔就有飞梆子、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
在滇剧的伴奏乐器中,丝弦秦腔以锯琴(秦腔二股弦)为主,襄阳腔和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还使用月琴、梆子、南胡、三弦、大唢呐、笛子、小唢呐、小鼓、大鼓、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