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的剧目有1000多个,被分为秦腔路、川路、京路和滇路4种剧目。
秦腔路剧目与丝弦秦腔一起传入,代表剧目有《花田错》、《春秋配》、《高平关》等。
川路剧目来自川剧,主要剧目有五袍——《绿袍记》(萧何月下追韩信)、《白袍记》(尉迟恭访薛仁贵)、《黄袍记》(赵匡胤雪夜访普)、《青袍记》(梁灏八十中状元)、《红袍记》(刘知远打天下);四柱——《碰天柱》(共工触不周山)、《炮烙柱》(纣王诛梅伯)、《水晶柱》(观音收鼋妖)、《五行柱》(孙悟空闹天宫)等。
京路剧目来自徽剧、汉剧、京剧,如《打渔杀家》、《坐宫》等。
滇路剧目分两种:一种是云南人自己编写的历史故事戏,如《陈圆圆出家》、《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一碗虾仁》、《新探亲》等。
另一种是剧作家改编外地剧种的剧目,如《三国》、《水浒》、《红楼》等戏中的部分片段,以及吸收白、傣、侗、哈尼等少数民族故事创作的剧目,如《阿诗玛的新族人》、《蝴蝶泉》、《望夫云》、《版纳风光》、《独手英雄》、《佤山前哨》、《瘦马御史》等。
滇剧的表演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使戏剧富于生活气息,如《牛皋扯旨》中的牛皋与陆文亮、《烤火下山》中的倪骏与尹碧莲。
两出戏都是通过丰富的动作表现出戏剧矛盾,突出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
滇剧的表演特点是注意体验和体现角色的感情,同时语言通俗生动,十分流畅,具有云南民间歌谣的风格。
如《秦香莲》中的唱词与其他剧种都不同,它没有使用文白参半的句子,而是使用明白如话的词句,使戏剧充满生活气息。
滇剧历史上的著名演员有李文明、李瑞兰、栗成之、王海延、陈少塘、竹八音、乔秀峰、郑文斋、蒋耀延、邱云林、碧金玉、万象贞、戚少斌、彭国珍等人,都深受喜爱滇剧的观众欢迎,并在戏剧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滇剧中的优秀剧目《牛皋扯旨》、《闯宫》、《送京娘》和《借亲配》等,在全国演出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云南花灯戏云南花灯戏源于明代,或明以前民间社火中的花灯。
由于云南各地语音不同,艺人演唱有别,不同地区流行的花灯戏受了不同的曲剧种、民歌、小调的影响,所以云南花灯又分为九个支派,即昆明、呈贡花灯;姚安、大姚、楚雄、绿丰花灯;弥渡花灯;建水、蒙自花灯;嵩明、曲靖、罗平花灯;文山、邱北花灯;边疆地区花灯;玉溪花灯;元谋花灯。
目前,这些花灯戏主要流行于云南全省各地和四川、贵州少部分地区。
花灯戏的曲调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吸收其他曲种、剧种的曲调,如元谋花灯剧主要借用了滇剧的唱腔。
另一部分使用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等。
最后一种是吸取民歌小调。
这些小调一些是本地曲调,如《十大姐》等;一些是其他地方流行的曲调,如泗洲调、十杯酒等。
花灯舞蹈也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花灯舞蹈没有演唱的剧目,有《狮舞》、《猴子弹棉花》等,进行集体性的歌舞有《连厢》、《拉花》等。
云南花灯戏的许多剧目的艺术特色是:朴素、单纯、健康、明朗,充满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花灯戏的传统剧目比较少,除去从滇剧中借鉴过来的剧目,大约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花灯歌舞剧《大头宝宝戏柳翠》、《十大姐》、《踩连厢》等;花灯小戏剧有《红回门》、《三星贺寿》等。
最初的花灯戏行当,只有男女二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增加了丑角这个戏曲行当。
如今又发展出生、旦等其他行当,以适应花灯戏中中型、大型剧目演出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剧团在大力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还新编和创作了大型花灯戏《依莱汗》等100多个剧目。
近年来,还新创作了《卓梅与阿罗》、《风雪马缨花》、《情与爱》等不少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