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日积月累的文化沉淀和多种文明的碰撞中,兼收并蓄,创造出许多具有特色的滇味手工艺品,如蜡染、扎染、木雕、牙雕、剪纸、陶器等,风格各异,形态万千,但不无凝聚着古老云南的文明精华,体现着云南人民美好的内心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一、蜡染、扎染蜡染在古代称蜡缬,是对蜡画与染色两种工艺的简称,其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时期。
缬在古代是指染色显花的织物,早在秦汉时就出现了,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印染品就证明了这一点。
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是最古老的手工艺,它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一部分。
蜡染壁挂蜡染艺术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一些有关蜡染的传奇和优美的民间故事,一些地方还被人誉为蜡染之乡。
他们的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风格质朴、天真、粗犷有力,他们对一些图案进行了很多大胆的创造和夸张造形,不受形象细节的约束,出自天真的想象。
这些图案纹样很丰富,有几何形,也有自然形象,其中一部分也表明了他们原始的图腾文化,例如他们对山、水、太阳、雷电及龙、蛇、树木的崇拜和敬意,在蜡染图案中把它们抽象为齿形、漩涡、圆圈、云雷及龙纹、螺旋等纹饰,利用蜡染形式把它们印制在服装和饰物中。
蜡染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和文化,早已流传到国外,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朝鲜、日本、尼日利亚及科特迪瓦等国家,都广泛流传着蜡染制品。
扎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中的一种,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比较简单易学的工艺,又是一种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的艺术。
扎染最早的时候称扎缬、绞缬、染缬。
染缬艺术形成于周代以前,在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到六朝时代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在考古中发掘出的、六朝的红色白点绞缬绢,绛色白点绞缬绢,花色和颜色都保存完好,这说明我国当时的扎染工艺已经很高了。
唐宋时期,我国的染缬艺术已经成熟,染缬的染料使用、染色工艺、纹样、艺术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新的发展。
宋元时期,染缬继续发展,当时又出现了檀缬、蜀缬、锦缬等几种。
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程序,然后进行染色。
扎结好的织物部分起到防染作用,这些地方可以保持原色,未被扎结部分则是需要染色的部分。
织物被扎得愈紧、愈牢,防染效果愈好。
通过这样的染色,就能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
这样既可以染成有规则纹样的普通扎染图案,又能染出有详细图案的复杂构图,使整个工艺品的风格都显得稚拙古朴。
现在,扎染工艺已逐渐被工业化的印染所取代,但是在云南大理地区,传统扎染工艺则被保存下来。
在当地,扎染制品主要被用于制作服饰和家庭装饰品。
这里的扎染制品与白族人的审美观相吻合,基本都是采用蓝白相间的颜色。
扎染所使用的染料均为植物靛蓝,图案多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和花卉。
扎制工艺也多采用绞缝法,这样染制出的成品图案具有形象生动、晕纹自然的特征,其蓝底带白花、青里带翠的颜色具有素雅凝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