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通过核能所对文物的测定,将此遗址的年代定在70—80多万年间。
之后,科研人员还根据现场考察的情况描绘了一副史前图画:几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生存着很多古老的动物。
后期青藏高原隆起,附近的山体提升,湖泊开始干涸。
大约100万年前,此处逐渐下沉变为盆地。
就在此时,原始人出现了,并逐渐掌握了制造石器的技术。
毋庸置疑,石林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以及与欧洲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重要证据。
十七、云南观斗山石雕在云南威信县东北40公里处屹立的群峰之首便是观斗山,其毗邻四川叙永县,海拔1880米,观斗山石雕就位于观斗山上。
据史书记载:观斗山上的庙宇始建于明代,当时以观斗山为中心,建有昆仑山、小西天、神速林山等10多座庙宇。
庙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川滇交界处的佛教圣地。
清代曾进行过数次扩建和维修,清末民初遭到损坏。
1934—1937年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复原了9座殿堂,占地10余亩。
20世纪60年代后期,庙宇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逐渐衰败,后来全被拆除,木制雕塑也全被毁掉,很多石雕造像坍塌,庙宇遗址被淹没在荒草丛之中。
1985年,观斗山寺庙遗址受到政府的重视,被列为威信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10多年的维护修缮,大部分殿宇恢复了原貌,现存的石雕像也进行了分类保护,被分别放在修缮好的九大殿中。
第一殿是佛祖殿,内部供奉着一佛、五菩萨、二弟子,其中的千手观音、文殊、火池菩萨为石雕像。
第二殿是关圣殿,供奉关羽、周仓、关平等人的雕像。
第三殿是王母殿,供奉着王母、八仙和二弟子的石雕像。
第四殿是三教殿,供奉着孔子、释迦牟尼和太上老君的石雕像。
第五殿是雷祖殿,供奉着雷祖和雷部十天君的木雕像。
第六殿为瑶池殿,供奉瑶池、无极、女娲、盘古、轩辕、伏羲、神农、斗母等道教神祗的石雕像。
第七殿为黑煞殿,供奉张献忠、鲁班、张郎、赵巧等人的石雕像。
第八殿为弥勒殿,内部造像全为弥勒像。
第九殿为玉皇殿,供奉玉皇、元始天尊、天将、天兵的石雕像。
九重大殿内现有100多件精美的石雕作品,都是罕见的艺术瑰宝,且造像匠心独运、想象丰富、雕刻细腻、形神兼备,反映了云南地区近代雕塑的传统技艺特点,展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宗教文化特征。
如今,观斗山石雕已经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南诏国太和城遗址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遗址西起佛顶峰,南至洱滨村,面积约3平方公里。
现在的遗址存有南北两道夯土城墙,西部佛顶峰上有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的金刚城。
此外,遗址中还有南诏德化碑,碑西为南诏宫殿建筑。
太和城曾经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唐开元25年(公元737年),蒙舍诏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
公元739年,迁都太和城。
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
在迁都羊苴咩城前,这里一直是南诏国都,也是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明朝后期,此城逐渐荒废,如今只有一些断壁残垣。
遗址中的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凤被吐蕃强迫叛唐以后所立。
碑文内容丰富,讲明自己是受制于西戎,不得已才叛唐的。
同时,还详细地叙述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南诏和唐朝的密切联系、双方曾发生战争的经过等。
整个石碑有阴刻文41行,是研究南诏初期的重要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