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化在各各民族融合共生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创新,创造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人文环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其中,风格各异、特色明显的古建筑不但是云南人民与自然斗争的产物,更是一部活着的云南文化发展史。
一、珍贵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26个兄弟民族。
明代以前,生活在云南境内的主要是少数民族,明代以后,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屯田,汉族成为云南的主要民族,并出现了各个民族相互杂居的局面。
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云南,并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风情和多姿多彩的人文环境,民族建筑文化就是其中一枝引人瞩目的奇葩。
彝族民居以前,因为云南地形复杂、交通落后,一些地方与外界的交往比较少,也正是这个原因,很多老式的民族建筑才被保留下来。
今天,很多人在看过云南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老建筑后,感叹它们就是一部活着的建筑发展史。
在这些老建筑中,最常见的为合院式民居,它们是汉族民居,或者是受汉族影响的彝族、白族、纳西族民居,大多是三合院或四合院。
有的纵横组成多重院,有的组成纵向或横向的两重院、三重院,有的合院式民居,四面两层内廊连通,这种形式被称为走马转角楼。
在昆明通海地区,汉族和彝族普遍采用一颗印式民居类型,这种建筑适宜在山地或平地,单幢或成排地修建。
它们的正房上覆有筒板瓦,双坡顶比较高,厢房门廊屋顶短坡向外,长坡向内,形成内聚形象,因为外墙上只开很少的一些小窗,使整个体形方整如同印章一样,所以才被称为一颗印。
比较有特色的,还有白族和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建筑形式。
居住于湿热地区的傣、佤、景颇、基诺、哈尼、布朗、拉祜、僳傈等族,所建房屋大多都是干栏式民居。
这种民居是人住上面,在底下一层圈养牲畜。
在这些建筑中,人们均以楼上火塘为中心,席地坐卧。
这种民居就地取材,使用竹木建造,具有通风、防潮、散热、防虫、防水患、方便生活的特点。
居住在云南高寒山区的普米族,居住的是两层的木楞房,楼上储放杂物,楼下住人。
整个建筑不施一点油漆,木材纹理自然,建筑风格古拙、敦厚,具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居住在云南干热地区的彝族,他们喜欢住土掌房,生活在干冷地区的藏族喜欢居住土库房,这些房屋大多就地取材,建造的成本很低,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有的屋顶还可以晒粮食。
云南各个民族的建筑,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智慧,一些古老建筑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民族建筑文化遗产。
二、喜洲民居建筑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6公里,是滇西、大理一带的著名乡镇。
喜洲的历史很悠久,是南诏的大厘城故址,也叫史城,在唐朝前期,邓赕诏曾占据此地,这里一度成为邓赕诏的政治、经济中心。
唐玄宗时期,南诏首领皮逻阁统一六诏,在大厘城建造了行宫。
现在喜洲虽已找不到当年的那些遗迹,只留下了白王城这个地名,但是喜洲古老的民居却很有特色,吸引不少人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