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历史印痕(3)

第三章 历史印痕(3)

2025-03-31 02:11:25

猛弄司署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气势恢宏,衙门由四组共130级台阶上下相连,第一组台阶不同于其他台阶,要略宽一些。

衙门的门上悬着镌有八个金色大字皇封世袭猛弄司署的木匾。

司署两侧是士兵住房,均为角楼式建筑,有大圆柱石鼓柱脚,门头和柱子上还雕刻着很多花鸟图饰。

第二组台阶上建有一套厢房,第三组台阶上有一些厢房,第四组台阶则可通到司署大院。

大院由一幢两层的正楼、左右两边的两层厢房及正面的屏风房组成。

整幢司署自下而上设有兵房、兵头房、牢房、老总房、团长房、书房、佛堂、议事厅、土司家人住房等。

司署的议事厅内悬挂着一个木匾,上面写着内圣外霸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匾的两边还挂着十八土司的画像。

三、景真八角亭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城西16公里南哈河畔的景真山上,在傣语中称窝苏,属佛教建筑中的戒堂,也是佛教高级僧侣讲经、忏悔、开会议事和晋升佛爷的场所。

八角亭最初建于公元1701年,原来是景真勐级总佛寺内的一个重要建筑,由该佛寺的高僧建造,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八角亭造型玲珑华丽、别具一格,通高20米,底部直径10米,亭基高5米,是我国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精品。

亭子为砖木结构,呈八角形,由座、身、檐、面、顶五个部分组成。

基座为折角亚字形,亭身有三十一面、三十二个角。

八角亭的偏厦从下到上逐层收缩,样子十分美观。

其屋面上都覆盖着富有光泽的琉璃瓦,屋脊上还安置着傣族人精心制作的陶质卷草花卉、宝塔,八个角顶上饰有金鸟、凤凰陶塑,边沿挂有铜铃,亭冠有一把金属制作的伞盖。

八角亭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有门,东边的正门呈拱形,上方设有卷龛,供奉着一尊铜质佛像。

两扇厚重的红椿板大门上,分别雕刻着傣式太阳花和双龙绞尾图案。

正门前有一木梯与石阶相连,两侧各立着一条神龙和一头雄狮,神龙摇头摆尾,雄狮张牙舞爪,栩栩如生。

在亭室内有二十四面墙,墙壁内外印有各种金银粉漏版金水图案。

亭顶为呈锥形攒尖顶式的多层屋檐,12根长10米的横梁撑起十层别致的八角形楼阁,且面上铺有平瓦。

景真八角亭自建立以来历经沧桑,但在傣族人民的精心保护下,最终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现在,它已经成为境内外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各族群众心目中的瑰宝,并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马 家 大 院马家大院位于昆明老城区景星街小银柜巷137号,原是护国军元老、滇军名将洱源人马珍的宅院。

大院始建于1923年,整个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为1100平方米,两层木楼房相通,中间有一个大的青石板天井,屋角还有四个小天井,这就组成了典型的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经典建筑,居住环境很清幽。

步入马家大院,就能看到大院内色彩纷呈的青瓦白墙和朱红门窗。

整座大院是两层土木结构四合院,中间的大天井和四角的小天井组合成了传统的四合五天井样式。

上楼有三座木梯,从任何一个木梯上楼都可通到所有的房间。

每间房门都是六扇,俗称六合同春门,而这种木楼的结构则被称为人马串过楼。

大院在建成之初是一个传统四合院形式,于20世纪30年代末扩建时改造成了白族的三坊一照壁风格。

大院东侧为打通的厅堂,建有一个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