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云南寺庙(3)

第三章 云南寺庙(3)

2025-03-31 02:11:26

四、祥云水目山水目山位于祥云县城东南,是云南最早的佛教圣地之一,因山上的泉涌清莹如眸而得名水目。

据现存碑铭记载,在南诏龙兴四年(813年),南诏王劝龙晟下旨让普济庆光禅师到此开山建寺。

到了明末清初,寺院香火鼎盛至极,当时有僧人3000多人,水目山也一度成为滇西的佛教中心。

当时,附近的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登临造访者不计其数。

水目山塔水目山上,依山修建有八寺九庵,殿宇规模十分庞大。

历代都有高僧在水目山进行修行,除了这里的开山祖师普济庆光禅师之外,还有宋代的净妙澄禅师、清朝的担当和尚等。

水目山有僧塔60多座,掩映在苍松翠柏中,水目山现存有《水目寺碑铭》、《重修水目寺功德碑记》等古代碑刻。

从水目山沿石阶拾级而上,就可以看到写有水目胜境四个大字的山门。

进了山门之后,四处都是蓊郁蔽日的古木,继续前行可达常住寺,它是水目山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佛教禅院。

在前院的正中有一个高18米的水目山塔,它建于公元1214年。

在1573年重修的时候被改建为寺包塔的形式,实现了塔寺合一,后来寺庙被毁,朝圣香客仍以塔为寺,绕塔膜拜。

在寺院附近有一棵常盛不衰的唐代茶花树,树高12米、胸径45厘米。

到了开花时节,这棵千年老树依然能开出鲜艳夺目的万朵茶花。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苍郁枝虬的唐代刺柏、高耸云天的宋代古柏。

常住寺的后面是普贤寺,大殿里塑有密宗六观音之一的千手观音。

普贤寺往上约500米,就是宝华寺宽敞的场院,其大殿内塑有五方大佛和五百罗汉,重建的戒堂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

水目山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北岗墓塔林。

这片塔林一共有墓塔61座,是附近寺院的历代僧尼圆寂后安放骨灰的墓地。

这个塔林始建于宋嘉定四年(1211年),塔高2—6米,规模大小不同,造型风格各异。

所有墓塔从上到下都是用沙石砌成,沿山岗成梯级错落有致的排列,掩映在莽莽苍苍的松林中。

塔顶为宝珠形,塔身为纺锤型,整座墓塔呈宝塔形,其基座为六方形或四方形须弥座,上面雕刻有卷云纹、莲花纹、人物走兽等图案。

基座地下都设有墓室。

墓室的四壁有台架龛洞,专门用来置放骨灰罐,其中一个墓室中置放了270多个骨灰罐。

五、迪庆噶丹松赞林寺噶丹松赞林寺位于中甸县城外的佛屏山,又名归化寺。

由于整个建筑是仿西藏布达拉宫设计的,所以人称小布达拉宫。

它是云南省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是藏传佛教中有名的大寺院之一,现在寺庙有僧侣700余人。

公元1578年,丽江木氏土司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三世达赖索南嘉错,到云南的藏区传法,藏传佛教在迪庆藏区开始发展。

1674年,中甸噶举寺院嘉夏寺率领噶举派与格鲁派发生战争,最终噶举派战败,格鲁派解散了大多噶举派寺院的僧人,关闭了这些寺院,把没收来的财产用来修建松赞林寺。

1679年,寺院开始动工兴建,五世达赖喇嘛在为该寺选址时,占卜得神示:林木深幽现清泉,天降金鹜戏其间。

于是他亲赐名为噶丹松赞林,意思是三神游息之地。

1681年,寺院基本建成。

到了清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赐定名为归化寺。

后来,松赞林寺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赏赐和云南巡抚等人的重视,在云南藏传佛教中取得了极高的地位,拥有众多信教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