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之旅系列丛书:滇味文化 > 第三章 云南寺庙(5)

第三章 云南寺庙(5)

2025-03-31 02:11:26

在这些悬空楼阁与瑶池宫之间,有个名为九十九台的景观。

从瑶池宫前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层层迭迭地盘绕在悬崖峭壁之间。

攀登时,人们只能附葛牵藤,拾级而上,攀登这九十九台需要很大的勇气和胆量。

登上九十九台后就到达了金顶,这里有石塔、石宝灵泉和金顶寺,在这里登高览胜,看云烟缭绕的石宝山风景,真是趣味无穷。

七、通海秀山古寺云南通海县城南的秀山,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并称为云南四大名山。

秀山上分布着众多古代寺观,史载在唐代的时候,山上就建有庙宇,到了元、明、清时,又不断修建寺院,遂后这里成为云南佛教的圣地。

在秀山脚下的毓秀坊,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它为四柱三门式牌楼,中门正上方嵌着书有秀甲南滇四个鎏金大字的匾额。

秀山最古老的寺庙是土主庙,也称町王庙。

在战国时,楚威王遣庄蹻攻巴黔,他来到滇池地区后,闻听秦兵大败楚国,自己的后路被切断了。

于是,庄蹻在云南建立滇国,他的后裔毋波在秀山开辟山林,毋波死后被汉昭帝封为町王,并且被尊为秀山之神,立秀山神庙进行祭祀。

大理国开国之王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而消灭了大义宁国杨干贞政权,后来他到秀山神祠还愿时,命人改建了町王庙,并改称土主庙,寺内原铸有丈八高的全身句町王毋波像。

庙之东为三元宫,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宫内塑有天、地、水三官像,据说宫内曾有一株茶花树,其花瓣落地时仰面向上,三元宫现已改建为佛教寺庙。

秀山的山腰建有普光寺,它静立于花树丛中,寺院前建造有青石雕栏。

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它是云南著名古建筑之一,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1249年)进行了扩建。

寺内有元明时期的石碑几通,其中《普光山智照兰若记》碑中写道,在寺院没有修建完之时,因为梦见五色瑞光出现在山上,所以寺名为普光寺。

现在的寺院一进三通,设有三教殿、罗汉殿等,正殿是元代僧人铁牛重修的,因此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风格。

寺内还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见通海湖水危害百姓,就开凿了落水洞,使附近的百姓得良田万亩,所以人们在这里建堂祀之。

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寺外的石岩山下,还有畔富的坐化墓。

寺内有一洗钵池,十分神奇,系岩石天然形成,因神僧畔富在此洗过化缘钵盂而得名。

玉皇阁建于万历年间,它建在明初的启祥宫旧址上,所以最初名为颢穹宫,后来改为玉皇阁。

前有一座石坊,称为天门,其上写有玄真天上,左右各书琼台、宝苑等字。

坊后就是山门,进去后是一个月牙形的瑶池,其后是玉皇阁主体建筑——红云殿,殿内供玉皇大帝和四位重臣的像。

院内有两株古茶花树,曾被徐霞客誉为冠于南土,他把它们命名为宝珠、宫粉。

红云殿两侧各有一个小门,东可到文昌宫,西至浦翁亭、还鹤楼和退思轩。

山腰的平台名曰清凉台,上面的建筑十分考究,游人多喜欢会聚于此。

清凉台原名清凉寺,始建于晚唐,历代都曾进行重修,其主要建筑为元僧铁牛所建,现在四院三通的建筑格局,是历代增修而成的,包括海云楼、药王殿、武侯祠等。

在寺门上有悬联: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

进门后左边是小西天庭院,里面花台盆景布置有序。

往北的一间殿堂是药王殿,堂外有木栏长廊。

从此往东,就到了武侯祠,祠内有一株老杏树,祠前悬有风流天下闻匾额,两侧的对联为: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

清凉台上匾联众多,所以秀山有匾山联海之誉。

其中著名的楹联有清康熙进士赵城所题对联,因为他巧妙使用典故,对仗工整,所以赢得秀山对联之冠的美誉。

他所写的对联是:万古此崔嵬,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

此外清光绪进士、时任云南按察使的陈灿所题的对联也很有味道:高台一片清凉,我辈素苦热中,也借这萝月松风,解诸烦恼;前途许多障碍,此地别开生面,忽觉得天空水阔,放大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