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最大的建筑涌金寺位于秀山螺峰顶,相传它始建于西汉,当时称青山寺。
在晚唐及元时继续扩建,更名涌金寺,取佛经中地涌金莲之意。
寺院规模宏伟,在山门前有一个石砌的平台,在这里可以远眺杞麓湖风光。
进入寺院后,其正中为秀山古柏阁,其名为书法家许弘勋所书,还悬有书法家阚帧兆写的千峰翠匾额。
阁有圆门,面北而开,高瞻远望,使人胸怀为之一爽。
两侧有许弘勋题写的楹联: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
秀山古柏阁的建筑十分稳固,在楼底遍布很多石柱,建筑又是由粗壮的斗拱所支撑,所以历经多次地震依然保存完好。
涌金寺内最为人称许的是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古柏虬枝苍劲,树干十分粗壮,需四五人才能合抱。
据说院内的六棵香杉,是元代僧人铁牛手植,距今已600多年了。
八、大理感通寺感通寺一角感通寺建造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又名荡山寺,相传是南诏初年高僧李成眉所建。
当年李成眉云游到此,见这里的风水很好,于是把手中的木禅杖插在地上说,这里要适合建寺,禅杖则成活为树。
果真禅杖就地生根,后来他就筑台保护这棵树,并着手修建寺宇。
该寺在元朝的时候进行了扩建,在明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当时该寺的无极大师,率弟子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入京朝见,为皇上献上一株山茶、一匹龙马和诗赋几篇。
在他上殿面君的那天,突然马嘶叫不断,茶花开放,群臣认为这是祥瑞的征兆,明太祖朱元璋大喜,给他赐馔、赐衣、赐号,并敕游诸名刹,并敕令他在圣应峰建造大云殿,创立三十六院,并主持大理的佛教。
无极在回云南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作诗饯行,并且命翰林学士、京都名僧为他送行。
无极回大理,开始拓修寺院。
第二年,皇帝又命云南布政使前来慰劳,并转达皇帝的关注之意。
由此,感通寺声名显赫,寺前还立下了十八块御制诗碑,御制龙章。
明代中期,才华横溢的文人杨慎和李元阳常来感通寺的班山楼,在这里著书赋诗。
后来,李元阳改班山楼为写韵楼,亲题写韵楼三个大字。
杨慎在住寺期间,听到寺僧颂读《六书》中音韵出现了很多错误,就校注《六书》音韵,供寺僧学习。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慎,就在写韵楼里悬挂他的画像,并镌刻了《杨慎杖履图》及其名作《垂柳篇》。
在明末清初,诗僧担当重修写韵楼,并从鸡足山来此寺院定居。
当时担当已75岁,但是他的反清复明之志始终没有改变。
他十分崇敬杨慎的品格,连续作了《写韵楼歌》、《吊杨升庵太史》等诗篇。
担当原名唐泰,是杨慎门下七学士之一唐琦的孙子。
他早年曾参与反清活动,后来出家为僧。
担当文才高雅,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滇西,于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在感通寺圆寂。
其墓建于寺后的佛顶峰下,高4米,直径约3米,为窣堵波式的一石塔。
现在,寺院内还存有担当手书一笑皆春四字和赞誉感通寺的多首诗联。
盛通寺山门坐南朝北,左山门上刻有法轮常转四字,右山门上刻有佛日增辉四字。
山门左右,各有两尊丈二高的金身护法神,其面目狰狞,气势威严。
进山门后走数十步,右转上石阶,就进入了感通寺正院。
正院有十丈见方,院内有4个花台,在院西的高台上就是大雄宝殿,即原先的大云堂。
大殿前的左廊里,有一个重达500公斤的铜钟;右廊有一个直径5尺的大鼓。
大殿前的朱红台柱上,有一对联:古刹何奇,状元写韵,才子参禅,总督题壁,霞客记游,名士名僧名官名流登临览胜;班山独秀,龙女献花,无极观帝,波罗正果,悲鸿好马,有文有赋有诗有画荟萃云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