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内正中,供有18丈高的金身释迦牟尼佛祖。
佛祖的左侧,是丈六高的金身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两侧是八尺高的金身木吒和善财童子,她的左侧是丈六高的金身迦兰菩萨。
佛祖右侧,是丈六高的金身地藏王菩萨和达摩祖师。
大雄宝殿的前右侧原为班山楼,后改为写韵楼,现为签文房。
前左侧楼是一处花园和僧舍,花园里有花木翠竹众多。
紧挨僧社会的是客房,客房前台柱上有担当和尚作的对联:百尺高楼千古胜,万里江山一担当。
客房后是厨房,从这里出去后,有小路通山后。
山上有担当墓,墓铭录是担当辞世时所说的佛偈:天也破,土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已断谁敢坐。
距感通寺后半里处,在一个曲径通幽的地方,有一个小寺名为寂照庵。
九、大理三塔寺大理三塔寺是三塔和崇圣寺的总称,位于大理城北约1公里处,其前有洱海,后有苍山。
它是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国的皇家寺院,规摸十分庞大,建筑辉煌,有佛都之誉。
古人曾写诗称赞:胜地标三塔,浮图秘鬼工。
大理三塔三塔中的主塔名叫千寻塔,高约70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其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它们同属唐代典型的塔式建筑。
塔的基座为二层方形石台,下层边长30多米,四周有雕着石狮的石栏;上层边长21米,其东面的石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的、字体苍劲有力的永镇山川四个大字,系明朝黔国公沫英的后裔沐世所书。
塔的第一层是整个塔身中最高的一级,它高约13米多。
第二至十五层结构基本相同,基本都高约两米,砌出叠涩檐,檐的四角上翘。
塔身东西两面正中各有佛龛,内放佛像一尊,并且嵌有一片梵文刻经。
第三层在南北方向有佛龛,以上各层依次交替,而塔身也层层收缩。
第十六层为塔顶,其高约8米。
它的顶端是铜铸的葫芦形宝瓶,瓶下为四角展翅,安有风铎的八角形宝盖。
它的下面是钢骨铜皮的相轮,最下是外加莲花座托的覆钵。
塔顶四角,原有四只金鹏鸟,现残存有金鹏鸟足。
在千寻塔东西两侧,等距约70米处,有南北两座小塔,均高43米,是一对八角形的密檐砖塔,一共有十级,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
塔身有佛像、莲花、花瓶等浮雕,塔的一至八层为空心直壁,内撑有十字架。
古时修建三塔时,是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办法,整个塔修好之后,再把所有的土逐层挖去,这样塔就可以显现出来。
三塔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经历多次强烈大地震,仍完好地巍然屹立。
公元1515年,大理大地震时,大塔被震出裂纹,但是不长时间就复合如初。
1925年,大理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大理城内房屋几乎全部倒坍,而三塔却安然无恙。
在三塔的旁边是规模宏大的崇圣寺。
据《自古通记》等史籍记载,其建于南诏第十主丰佑时期(834—840年),寺基方七里,足见规模之大。
到了元武宗时,他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这里的住持,保护寺院的田产。
在元代的时候,朝廷还进行了多次维修。
到了明代,李元阳重修当时寺内三阁、七楼、九殿,当时寺中的五宝是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
现在寺内有巍峨高耸的胜概楼,重达16吨的鸿钟。
在寺院的西边有巍峨华丽的雨铜观音殿,殿内有高三丈的雨铜观音,其神态庄重静穆,形体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它是南诏和大理的国宝。
在这里还开设有大理观音文化展示区,展出稀世古画《张胜温画卷》和《南诏国史图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