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理弘圣寺在大理点苍山龙泉峰麓建造有弘圣寺,又名一塔寺,始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
宋代时期,大理国王段正淳在此出家为僧。
明代洪武年间,到南京研学佛事的日本僧人,因受朝廷政治牵连,被谪戍云南大理,他们就被安置到弘圣寺。
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皇太孙朱永炆即帝位。
第二年,燕王朱棣发兵南下争夺皇位。
南京城被燕兵攻破后,相传建文帝与亲信大臣扮作和尚逃离南京,飘泊到云南大理。
在此期间,他与东瀛诗僧天祥相识,二人一见如故,还同游了峨眉山。
最终日本诗僧天祥坐化于大理弘圣寺中。
后来,弘圣寺被毁灭,只留下弘圣寺前的弘圣寺塔。
弘圣寺塔高44米,为十六级四方形砖砌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下部3米用青石砌成,以增加塔基的承重能力。
塔的结构与千寻塔相似,外观为优美的纺锤形。
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
底层塔身的正西面有青石砌成的塔门,门框上方有大理石浮雕的菩萨,东西南北面为浅佛龛。
塔檐用六层砖叠砌,塔身逐级收台,层宽和高度逐级缩小。
每层塔身正中开两孔券洞和佛龛。
塔刹宝盖为八角形,角挂风铎,最上层还置有仰莲及七层相轮,相轮上有圆形铜皮宝珠和刹盖,塔的顶尖是葫芦火焰珠。
20世纪80年代,在维修和加固弘圣寺塔时,在塔刹铅轴及铜轴底面座上,发掘出700多件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了140多件藏传密教法器——金刚杵,600多件金、银、铜各式舍利塔模,若干铜镜、铜镯、水晶、数珠、海贝、卷经杵等,以及17件鎏金铜造像,30尊菩萨。
在弘圣寺塔内还发现一块77字古碑,它又叫作峋嵝碑或禹王碑,是明杨升庵翻刻叙述大禹治水事。
塔下还有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监察御史李元阳大观堂修改记和张思叔的座右铭碑。
整个弘圣寺塔与崇圣寺三塔南北对峙,把大理古城护卫于其中,使古城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十一、昆明筇竹寺在昆明西郊的玉案山上,有著名的佛教寺院筇竹寺,其全称为筇竹禅寺。
据说筇竹寺是大理国鄯阐府(昆明)的高光和高智所开辟的。
相传他们二人去西山打猎,发现了一头犀牛,于是在后面紧追不舍。
追到到玉案山西北面,犀牛没了踪迹,这时候他们却看到山腰的祥云上立着几位相貌奇特的僧人。
他们赶忙上山去拜见,到那里时僧人早就没影了,只在地上插了几支筇竹杖。
高氏兄弟很好奇,想把竹杖拔下来看看,可是他们用尽力气也拔不动几支竹杖。
第二天,他们再来这里,发现竹杖早已长成青翠的竹林。
他们认为是神灵显示,于是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筇竹寺。
筇竹寺建成之初,并没有什么影响力,也不为人所重。
到了元朝初期,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寺院的声誉才逐渐提高。
雄辩是昆明人,在元初的时候,他到中原学习佛法长达25年,并且先后拜4位德高望重的法师学习,最终成为昆明有声望的僧人。
雄辩死后,他的弟子玄坚住持筇竹寺,他得到元武宗赏赐的《大藏经》,元仁宗还给寺院颁赐圣旨,钦命玄坚为该寺住持,并规定别人不得占有寺院的田土等。
后来,寺院就把这个圣旨镌刻为碑,立在大殿左侧。
这块碑高约15米,宽1米左右,一面为汉文,一面为蒙文。
因为汉文使用了当时的白话文,所以此碑也被称为白话碑。
其后,筇竹寺屡遭破坏,到了明永乐己亥年(1419年),寺院被大火烧毁。
永乐壬寅年(1422年)进行了重修,历时7年完工。
虽然以后曾多次维修,但是到了清咸丰时期,寺院早已残破不堪。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再次进行重修,6年后修复工程结束。
现存的寺院建筑都是清末所建,其中著名的彩塑五百罗汉像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